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内核建模及形式语义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内容和整体框架 | 第14-16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 | 第18-26页 |
2.1 模型驱动架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模型驱动架构简介 | 第18-19页 |
2.1.2 模型驱动架构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2.2 模型驱动架构开发过程 | 第20-21页 |
2.3 模型层次结构与相关标准 | 第21-25页 |
2.3.1 元模型体系结构 | 第21-23页 |
2.3.2 统一建模语言 | 第23-25页 |
2.3.2.1 UML的发展和特点 | 第23-24页 |
2.3.2.2 可执行UML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汽车电子操作系统建模技术 | 第26-56页 |
3.1 汽车电子工业标准 | 第26-28页 |
3.1.1 OSEK/VDX标准 | 第26-27页 |
3.1.2 AUTOSAR标准 | 第27-28页 |
3.2 eAuto OS内核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8-38页 |
3.2.1 元模型的提取和扩展 | 第28-32页 |
3.2.1.1 UML标准模型库和扩展包的选取 | 第28-30页 |
3.2.1.2 对UML扩展C语言元模型 | 第30-32页 |
3.2.2 操作系统内核静态模型的建立 | 第32-38页 |
3.2.2.1 操作系统内核顶层包图的建立 | 第32-34页 |
3.2.2.2 调度表模块分析 | 第34-36页 |
3.2.2.3 调度表模块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3 动作描述语言ASL的设计和实现 | 第38-51页 |
3.3.1 ASL语法元素设计 | 第38-42页 |
3.3.1.1 整体结构 | 第38页 |
3.3.1.2 功能定义语句 | 第38-39页 |
3.3.1.3 顺序逻辑控制语句 | 第39-41页 |
3.3.1.4 类和对象操作语句 | 第41-42页 |
3.3.2 词法和语法分析器的实现 | 第42-51页 |
3.3.2.1 BNF和EBNF范式 | 第43-44页 |
3.3.2.2 ASL文法的构建 | 第44-50页 |
3.3.2.3 词法和语法分析器的生成 | 第50-51页 |
3.4 模型的动作行为描述 | 第51-54页 |
3.5 模型的持久化存储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模型的形式语义研究 | 第56-64页 |
4.1 形式化方法与形式语义 | 第56-58页 |
4.1.1 形式化方法及其缺陷 | 第56-57页 |
4.1.2 形式语义 | 第57-58页 |
4.2 模型的形式化语义描述 | 第58-63页 |
4.2.1 UML的形式化语义描述 | 第58-62页 |
4.2.1.1 类图的语义 | 第59-61页 |
4.2.1.2 状态图的语义 | 第61-62页 |
4.2.2 验证思想与技术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75页 |
5.1 代码生成技术及M2T标准 | 第64-66页 |
5.1.1 代码生成技术的分类 | 第64-65页 |
5.1.2 OMG M2T标准 | 第65-66页 |
5.2 UML模型元素到C代码的生成 | 第66-69页 |
5.2.1 包图的转换规则 | 第66-67页 |
5.2.2 类图的转换规则 | 第67-69页 |
5.2.3 Acceleo代码生成原理 | 第69页 |
5.3 ASL语法元素到C代码的生成 | 第69-74页 |
5.3.1 Xtend工作原理 | 第69-71页 |
5.3.2 ASL语法元素的映射 | 第71-73页 |
5.3.3 代码的集成方法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测试坏境的搭建和实例验证 | 第75-83页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第75-76页 |
6.2 目标平台MCU驱动程序编写 | 第76-79页 |
6.2.1 MCU驱动的作用 | 第76-77页 |
6.2.2 MCU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 第77-79页 |
6.2.2.1 文件结构 | 第77-78页 |
6.2.2.2 功能结构 | 第78-79页 |
6.3 自动化测试和测试结果 | 第79-82页 |
6.3.1 测试方法 | 第79-81页 |
6.3.2 自动测试和结果 | 第81-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工作的总结 | 第83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