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价值引导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9-20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0页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0-22页
第2章 相关概念阐释及理论依据第22-29页
    2.1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及相关阐释第22-24页
        2.1.1 陷阱理论第22页
        2.1.2 “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第22-23页
        2.1.3 “中等收入陷阱”之于中国第23-24页
    2.2 价值引导问题的相关概念阐释第24-26页
        2.2.1 价值的含义第24页
        2.2.2 价值观的含义第24-25页
        2.2.3 价值引导的含义第25-26页
    2.3 相关理论依据第26-29页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第26页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第26-27页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7-29页
第3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价值引导重要性分析第29-36页
    3.1 “中等收入陷阱”的危害第29-31页
        3.1.1 持续发展问题凸显制约经济平稳发展第29页
        3.1.2 利益多元化可能导致信仰危机第29-30页
        3.1.3 文化思想乱象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缺失第30页
        3.1.4 贫富差距容易诱发社会矛盾激化第30-31页
        3.1.5 社会建设滞后难以保障公共服务均等第31页
    3.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条件分析第31-34页
        3.2.1 产业结构优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举措第31-32页
        3.2.2 制度转型创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靠保障第32页
        3.2.3 文化软实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导向第32-33页
        3.2.4 社会治理有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支撑第33-34页
    3.3 价值引导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第34-36页
        3.3.1 价值引导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方向第34页
        3.3.2 价值引导决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取向第34-35页
        3.3.3 价值引导是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第35-36页
第4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价值引导功能阐释第36-44页
    4.1 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功能阐释第36-38页
        4.1.1 方向性引导第36页
        4.1.2 驱动性引导第36-37页
        4.1.3 评价性引导第37页
        4.1.4 调节规范性引导第37-38页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功能阐释第38-40页
        4.2.1 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破解经济增长瓶颈制约第38页
        4.2.2 引导公民政治信仰,构建政府权威第38-39页
        4.2.3 引导主流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认同第39页
        4.2.4 引导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39-40页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功能的依据分析第40-44页
        4.3.1 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第40-41页
        4.3.2 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第41-42页
        4.3.3 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性第42-44页
第5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价值引导路径第44-55页
    5.1 坚持和谐的价值引导,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第44-45页
        5.1.1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第44-45页
        5.1.2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45页
        5.1.3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第45页
    5.2 坚持平等、公正的价值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第45-48页
        5.2.1 创新行政理念,加强权力制约与平衡第46页
        5.2.2 完善法规制度,确保规则体系公平正义第46-47页
        5.2.3 关注公民政治诉求,体现民本思想第47页
        5.2.4 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增强政治信仰第47-48页
    5.3 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构建国人精神家园第48-50页
        5.3.1 加强教育宣传,推动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第48页
        5.3.2 引导舆论风向,坚持核心价值观主导第48-49页
        5.3.3 加强管理监督,挤压负面文化的生存空间第49页
        5.3.4 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第49-50页
    5.4 坚持富强、民主、文明的价值引导,促进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第50-52页
        5.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第50-51页
        5.4.2 坚持为民谋福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第51页
        5.4.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第51-52页
        5.4.4 凝聚群体力量,引导人民群众的政策参与第52页
    5.5 坚持公正、法治的价值引导,促进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第52-55页
        5.5.1 改进公共服务方式,理顺社会情绪第52-53页
        5.5.2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权益渠道第53页
        5.5.3 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严惩事故相关主体责任第53-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居民养老居住意愿的代际差异研究
下一篇: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