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第二章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 | 第14-24页 |
2.1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 第14-17页 |
2.2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发展历史 | 第17-20页 |
2.3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特征 | 第20-23页 |
2.3.1 空间使用功能复合化特征 | 第20-21页 |
2.3.2 户外活动适用化特征 | 第21页 |
2.3.3 空间关系复杂化特征 | 第21-22页 |
2.3.4 城市空间规划制度化特征 | 第22页 |
2.3.5 历史文化传承化特征 | 第22-23页 |
2.3.6 共享型空间特征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案例实践 | 第24-36页 |
3.1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3.1.1 骑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3.1.2 公共开放空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3.2 案例实践 | 第29-35页 |
3.2.1 梧州“骑楼城” | 第29-31页 |
3.2.2 北海老城 | 第31-33页 |
3.2.3 海口骑楼老街 | 第33-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现状 | 第36-58页 |
4.1 历史沿革 | 第36-37页 |
4.2 文化传承 | 第37-39页 |
4.3 南宁市两大商圈业态分析 | 第39-41页 |
4.4 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研究范围现状情况 | 第41-56页 |
4.4.1 研究范围 | 第41-42页 |
4.4.2 土地利用情况 | 第42-43页 |
4.4.3 土地权属情况 | 第43-45页 |
4.4.4 道路交通情况 | 第45-48页 |
4.4.5 现状骑楼街 | 第48-51页 |
4.4.6 地下空间利用情况 | 第51-53页 |
4.4.7 城市形态 | 第53-55页 |
4.4.8 行为活动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8-68页 |
5.1 空间功能格局混乱,使用功能单 | 第58-60页 |
5.1.1 用地性质混乱,空间使用不明确 | 第58页 |
5.1.2 空间控制缺失,空间功能错乱 | 第58-60页 |
5.2 空间质量低下,活力动力不足 | 第60-62页 |
5.2.1 交通压力大,空间活力受阻 | 第60-61页 |
5.2.2 业态层次较低,空间质量不高 | 第61-62页 |
5.3 空间环境较差,风貌多样化 | 第62-65页 |
5.3.1 规划控制含糊,建筑风格难统一 | 第62-63页 |
5.3.2 建设主体多,建设细节不一致 | 第63-65页 |
5.4 骑楼建筑重视不足,传承情况堪忧 | 第65-67页 |
5.4.1 重视程度低、政策支撑不足 | 第65-66页 |
5.4.2 建设成本较高,空间不受“欢迎” | 第66页 |
5.4.3 管理主体不定,维修管理不明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研究 | 第68-88页 |
6.1 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目标导向 | 第68-72页 |
6.1.1 提高空间使用功能 | 第69页 |
6.1.2 增加空间活力、动力 | 第69-70页 |
6.1.3 塑造城市特色 | 第70页 |
6.1.4 传承历史文化 | 第70-72页 |
6.2 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研究 | 第72-84页 |
6.2.1 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功能 | 第72-74页 |
6.2.2 调整街道交通规划,建立慢性交通体系,增加空间活力动力 | 第74-77页 |
6.2.3 控制空间体量,防止负荷过载,保证空间活力动力 | 第77-81页 |
6.2.4 风貌分区指导,塑造城市空间特色 | 第81-84页 |
6.3 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对策建议研究 | 第84-87页 |
6.3.1 加强管理体制 | 第84-85页 |
6.3.2 完善政策支撑 | 第85-86页 |
6.3.3 建立针对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开发奖励机制 | 第86-8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8-90页 |
7.1 结论 | 第88-89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