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研究源起 | 第10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1 国内 | 第10-11页 |
0.2.2 国外 | 第11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4.1 文献研究 | 第14页 |
0.4.2 个案分析 | 第14页 |
0.4.3 视频观察 | 第14页 |
0.5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0.5.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0.5.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媒介化社会环境 | 第16-22页 |
1.1 媒介化社会的形成 | 第16-17页 |
1.1.1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基本媒介的传统传播时代 | 第16页 |
1.1.2 互联网与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新型传播时代 | 第16-17页 |
1.2 媒介化社会的特点 | 第17-19页 |
1.2.1 社会的媒介化 | 第17页 |
1.2.2 速度快,覆盖率高 | 第17-18页 |
1.2.3 互动性强 | 第18页 |
1.2.4 多媒体融合发展 | 第18-19页 |
1.2.5 影响大,但难以控制 | 第19页 |
1.3 媒介化社会的环境分析 | 第19-20页 |
1.4 电视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 | 第20-22页 |
2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历史流变 | 第22-28页 |
2.1 由“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 | 第22-23页 |
2.2 由“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 第23-24页 |
2.3 由“本土化”到“国际化” | 第24-25页 |
2.4 由“播新闻”到“说新闻” | 第25-26页 |
2.5 由“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 第26-28页 |
3 媒介化社会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转变中的不足之处 | 第28-32页 |
3.1 重正面轻负面,全貌难显 | 第28页 |
3.2 重新闻轻评论,深度欠缺 | 第28-29页 |
3.3 重宣传轻舆论,导向不足 | 第29-30页 |
3.4 重国内轻国际,视野局限 | 第30-32页 |
4 媒介化社会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转变原则 | 第32-36页 |
4.1 真实性原则 | 第32页 |
4.2 客观性原则 | 第32-33页 |
4.3 “喉舌”性原则 | 第33页 |
4.4 法制化原则 | 第33-34页 |
4.5 国际化原则 | 第34页 |
4.6 有效传播原则 | 第34-36页 |
5 媒介化社会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未来转变方向 | 第36-41页 |
5.1 提升品牌意识,创新节目和频道品牌化 | 第36-37页 |
5.2 正面新闻与负面新闻共同呈现社会的完整 | 第37-38页 |
5.3 国际化加强,加大国际新闻报道和评论的比重 | 第38-39页 |
5.4 多元化的立体传播将成为主流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