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纳米/超细晶材料的定义、结构特性及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纳米/超细晶材料的定义 | 第13页 |
1.2.2 纳米/超细晶材料的结构特性 | 第13-14页 |
1.2.3 纳米/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3 强烈塑性变形(SPD)法制备纳米/超细晶材料 | 第15-22页 |
1.3.1 棒材的强烈塑性变形法 | 第16-18页 |
1.3.2 板材的强烈塑性变形法 | 第18-19页 |
1.3.3 筒形件的强力旋压法 | 第19-22页 |
1.3.4 其它强烈塑性变形(SPD)法 | 第22页 |
1.4 强力旋压工艺及其原理 | 第22-24页 |
1.5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2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筒形件强力旋压方法研究 | 第26-37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强力旋压有限元数值模拟建模关键技术 | 第26-31页 |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2.2.2 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2.2.3 接触边界条件及旋轮运动关系的处理 | 第29页 |
2.2.4 预状态技术与重启动技术 | 第29-31页 |
2.3 强力旋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2.3.1 等效应力、应变分布状况 | 第31-34页 |
2.3.2 不同强力旋压方式对筒形件壁厚偏差的影响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筒形件多道次对轮旋压成形工艺试验研究 | 第37-57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试验条件与工艺方案 | 第38-47页 |
3.2.1 试验材料与设备装置 | 第38-45页 |
3.2.2 试验工艺方案 | 第45-47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3.3.1 20 钢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3.3.2 H62 黄铜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3.3.3 旋压件常见缺陷及消除措施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对轮旋压时旋压件的组织演变与晶粒细化机制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微观组织的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4.2.1 光学显微镜(OM)分析 | 第57-58页 |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58-59页 |
4.3 对轮旋压 20 钢的组织演变及晶粒细化机制 | 第59-64页 |
4.3.1 20 钢晶粒尺寸、形貌的演变 | 第59-63页 |
4.3.2 20 钢的晶粒细化机制 | 第63-64页 |
4.4 对轮旋压 H62 黄铜的组织演变及晶粒细化机制 | 第64-68页 |
4.4.1 H62 黄铜晶粒尺寸、形貌的演变 | 第64-67页 |
4.4.2 H62 黄铜的晶粒细化机制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20 钢与 H62 黄铜旋压件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69-86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案 | 第69-74页 |
5.2.1 试验设备装置 | 第69-71页 |
5.2.2 维氏硬度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 第71-72页 |
5.2.3 拉伸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 第72-74页 |
5.3 20 钢旋压件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74-80页 |
5.3.1 20 钢旋压件的维氏硬度测量数据分析 | 第74-77页 |
5.3.2 20 钢旋压件的拉伸性能测量数据分析 | 第77-80页 |
5.4 H62 黄铜旋压件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80-84页 |
5.4.1 H62 黄铜旋压件的维氏硬度测量数据分析 | 第80-82页 |
5.4.2 H62 黄铜旋压件的拉伸性能测量数据分析 | 第82-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