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轮式挖掘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组合式动臂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速轮挖的工作原理及建模 | 第19-29页 |
2.1 高速轮式挖掘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第19-24页 |
2.1.1 整车外形尺寸和参数 | 第19-20页 |
2.1.2 高速轮式挖掘机的工作装置 | 第20-21页 |
2.1.3 高速轮式挖掘机的动臂结构形式 | 第21-22页 |
2.1.4 高速轮式挖掘机的斗杆结构形式 | 第22-24页 |
2.2 三维建模软件的选择 | 第24页 |
2.3 工作装置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2.3.1 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25页 |
2.3.2 高速轮挖工作装置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高速轮挖工作装置静力计算与分析 | 第29-43页 |
3.1 高速轮挖工作装置的参数与计算 | 第29-30页 |
3.1.1 工作装置结构尺寸 | 第29页 |
3.1.2 作业装置各油缸参数 | 第29-30页 |
3.2 铲斗切削力的计算 | 第30-33页 |
3.3 工作装置强度计算 | 第33-37页 |
3.3.1 斗杆截面Ⅰ-Ⅰ强度计算 | 第34-35页 |
3.3.2 动臂截面Ⅰ-Ⅰ强度计算 | 第35-37页 |
3.4 两种极限工况的选择及其依据 | 第37-39页 |
3.5 两种工况的受力计算与静力学分析 | 第39-42页 |
3.5.1 工况一动臂受力分析 | 第39-41页 |
3.5.2 工况二动臂受力分析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高速轮挖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75页 |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43-48页 |
4.1.1 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和概念 | 第43-44页 |
4.1.2 有限元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44-45页 |
4.1.3 有限元分析的力学基础 | 第45-48页 |
4.2 ANSYS Workbench 平台介绍 | 第48-50页 |
4.3 建立高速轮挖动臂有限元模型 | 第50-54页 |
4.3.1 将工作装置的动臂导入ANSYS Workbench | 第50-51页 |
4.3.2 材料参数 | 第51-52页 |
4.3.3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4.3.4 边界条件的设置与载荷添加 | 第53-54页 |
4.4 对高速轮挖组合式动臂进行有限元分析 | 第54-64页 |
4.4.1 工况一状态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59页 |
4.4.2 工况二状态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9-64页 |
4.5 理论模态分析 | 第64-74页 |
4.5.1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64-65页 |
4.5.2 动臂的模态分析 | 第65-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高速轮挖工作装置的疲劳寿命分析与改进方案 | 第75-99页 |
5.1 疲劳破坏的特征和断口分析 | 第75-79页 |
5.1.1 疲劳破坏的特征 | 第75-76页 |
5.1.2 疲劳破坏的断口分析 | 第76-78页 |
5.1.3 组合式动臂结构的疲劳区域分析 | 第78-79页 |
5.2 16Mn钢的疲劳强度 | 第79-84页 |
5.2.1 疲劳应力与疲劳极限 | 第79-81页 |
5.2.2 描述材料疲劳性能的S-N曲线 | 第81-82页 |
5.2.3 不同应力状况下的疲劳强度 | 第82-83页 |
5.2.4 16Mn钢的材料性能参数 | 第83-84页 |
5.3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 第84-85页 |
5.4 ANSYS Workbench 疲劳分析 | 第85-93页 |
5.5 提出结构改进设计方案 | 第93-97页 |
5.5.1 常用的改进设计方法 | 第93页 |
5.5.2 下动臂结构改进设计方案 | 第93-95页 |
5.5.3 上动臂结构改进设计方案 | 第95-97页 |
5.6 高速轮挖测试 | 第97-9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结论 | 第99-100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