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 1.1.1 国内外风力发电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1.1.2 大规模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对风电接入电网后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风电接入对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风电接入对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第2章 风力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17-25页 |
| 2.1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用风电机组模型 | 第17-18页 |
| 2.1.1 普通异步风力发电机稳态模型 | 第17页 |
| 2.1.2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稳态模型 | 第17-18页 |
| 2.2 暂态电压稳定分析用风电机组模型 | 第18-20页 |
| 2.2.1 风速模型 | 第18-19页 |
| 2.2.2 空气动力学模型 | 第19页 |
| 2.2.3 轴系模型 | 第19页 |
| 2.2.4 双馈感应发电机暂态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 2.3 双馈感应风电机组的综合控制模型 | 第20-24页 |
| 2.3.1 桨距角控制 | 第21页 |
| 2.3.2 转子侧变频器控制 | 第21-22页 |
| 2.3.3 网侧变频器控制 | 第22-23页 |
| 2.3.4 风电机组保护系统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风电场并网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 第25-43页 |
| 3.1 静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 3.1.1 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3.1.2 PV 曲线法 | 第26-27页 |
| 3.1.3 VQ 曲线法 | 第27页 |
| 3.2 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指标 | 第27-28页 |
| 3.2.1 常用的静态电压稳定指标 | 第28页 |
| 3.2.2 现有电压稳定指标的不足 | 第28页 |
| 3.3 适于评估含大规模风电场地区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双重电压稳定指标 | 第28-30页 |
| 3.3.1 双重电压稳定指标的构成 | 第28-29页 |
| 3.3.2 结构熵权法介绍 | 第29-30页 |
| 3.4 含大规模风电场地区电压稳定薄弱节点的确定 | 第30-41页 |
| 3.4.1 由D_P~' 指标确定的电压稳定薄弱节点 | 第32-38页 |
| 3.4.2 由D_Q 指标确定的电压稳定薄弱节点 | 第38-40页 |
| 3.4.3 由 D 指标确定的电压稳定薄弱节点 | 第40-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风电场并网暂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 第43-52页 |
| 4.1 暂态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4.2 暂态电压稳定指标 | 第44页 |
| 4.3 大扰动下并网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44-46页 |
| 4.3.1 阵风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3.2 三相短路故障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4 改善含大规模风电场的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 第46-51页 |
| 4.4.1 改进的转子侧变频器控制模型 | 第47页 |
| 4.4.2 改进的桨距角控制模型 | 第47-48页 |
| 4.4.3 改进的风电机组控制模型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