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9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9-18页 |
(一) 关于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 关于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 关于小城镇道德建设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四) 关于小城镇地域文化对居民道德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五) 评价与启示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的定位 | 第20-31页 |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概况 | 第20-24页 |
(一) 小城镇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 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中的地位 | 第21-23页 |
(三) 国内小城镇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二、城镇化进程中关于我国小城镇道德教育的思考 | 第24-26页 |
(一) 小城镇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24页 |
(二) 小城镇道德的比较研究:乡村伦理及城市道德 | 第24-26页 |
三、我国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 第26-28页 |
(一) 本土性:扎根于乡村文明的道德建设 | 第26-27页 |
(二) 次生性:夹杂城市道德和乡村伦理的道德建设 | 第27页 |
(三) 超越性:走向城市文明的道德建设 | 第27-28页 |
四、我国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第28-31页 |
(一) 提升小城镇新农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 第28-29页 |
(二) 对农村道德建设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 第29页 |
(三) 确立小城镇社会新道德理想风貌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我国小城镇地域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理论视野 | 第31-43页 |
一、小城镇地域文化的内涵 | 第31-33页 |
(一) “地域文化”的内涵解析 | 第31页 |
(二) 小城镇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31-33页 |
二、我国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特征 | 第33-35页 |
(一) 城乡两元性 | 第33-34页 |
(二) 浓厚的地域特征及传统特色 | 第34页 |
(三) 边缘性 | 第34-35页 |
三、我国小城镇地域文化资源德育价值的表现 | 第35-37页 |
(一) 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是小城镇居民德育的最好素材 | 第35-36页 |
(二) 地域文化资源的传统属性奠定小城镇传统文化弘扬的基础 | 第36页 |
(三) 地域文化资源的人文属性是小城镇居民道德素质形成的根基 | 第36-37页 |
四、地域文化视角下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视野 | 第37-43页 |
(一) “文化模式”理论 | 第37-38页 |
(二) “地方性知识”理论 | 第38-39页 |
(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 第39-40页 |
(四) 大、小传统理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以仪征市真州镇为例 | 第43-67页 |
一、仪征市真州镇历史沿革及本调研设计 | 第43-46页 |
(一) 仪征市真州镇历史沿革 | 第43页 |
(二) 调研设计 | 第43-46页 |
二、基于小城镇地域文化资源的居民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46-50页 |
(一) 政府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道德教育的状况 | 第46页 |
(二) 社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道德教育的状况 | 第46-47页 |
(三) 学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道德教育的状况 | 第47-49页 |
(四) 家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道德教育的状况 | 第49-50页 |
三、地域文化对小城镇居民道德影响的调查 | 第50-67页 |
(一) 自然地理因素对居民生态自然观的影响 | 第50-51页 |
(二) 历史文化对居民理想信念及人生价值的影响 | 第51-54页 |
(三) 宗教信仰对民风及居民人生智慧的影响 | 第54-57页 |
(四) 民风民俗对居民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影响 | 第57-65页 |
(五) 独特地方传统文化对居民生活态度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67-73页 |
一、小城镇居民对地域文化态度和认同的矛盾性 | 第67-68页 |
(一) 小城镇居民对地域文化态度的矛盾性 | 第67-68页 |
(二) 小城镇居民对地域文化认同的矛盾性 | 第68页 |
二、地域文化中的传统落后因素不利于居民道德教育 | 第68-70页 |
(一) 封建迷信思想未从居民思想意识中完全根除 | 第68-69页 |
(二) 家族本位观念导致私人化的社会交往方式 | 第69页 |
(三) “重子孙,轻个人”意识成为居民普遍价值取向 | 第69-70页 |
三、小城镇地域文化教育不足影响其德育功能的发挥 | 第70-73页 |
(一) 学校有关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缺乏 | 第70-71页 |
(二) 家庭有关城镇地域文化的教育意识淡薄 | 第71页 |
(三) 社会教育活动对地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基础上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的策略 | 第73-83页 |
一、国外小城镇地域文化开发对居民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73-75页 |
(一) 美国“乡镇精神”的启示:重视居民自治精神的培养 | 第73-74页 |
(二) 挪威特色城镇建筑的启示:注重城镇人文历史精神的建设 | 第74-75页 |
(三) 日本“造乡运动”的启示:加强城镇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 | 第75页 |
二、小城镇居民道德教育中地域文化的教育传承策略 | 第75-83页 |
(一) 家庭教育传承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策略 | 第76-77页 |
(二) 学校教育传承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策略 | 第77-79页 |
(三) 社会教育传承小城镇地域文化的策略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