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助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舞毒蛾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传统生物防治技术 | 第12-14页 |
1.1.1.1 利用天敌昆虫 | 第12-13页 |
1.1.1.2 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 | 第13-14页 |
1.1.2 利用信息化合物控制舞毒蛾 | 第14页 |
1.1.2.1 国外舞毒蛾信息素化合物控制舞毒蛾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1.2.2 国内舞毒蛾信息素化合物控制舞毒蛾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1.3 利用遗传不育技术控制舞毒蛾 | 第14-15页 |
1.1.4 其它控制舞毒蛾的技术 | 第15页 |
1.2 昆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昆虫嗅觉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昆虫周缘嗅觉信号传导过程 | 第16-18页 |
1.3.2 舞毒蛾嗅觉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RNAi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1 昆虫RNAi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2 昆虫RNAi技术防治害虫的原理 | 第21页 |
1.4.3 RNAi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功能的实施方法 | 第21-22页 |
1.4.3.1 注射法 | 第21-22页 |
1.4.3.2 饲喂法 | 第22页 |
1.4.3.3 转基因法 | 第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2.1 舞毒蛾气味受体基因OrCo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24-26页 |
2.1.1 材料 | 第24页 |
2.1.2 试剂和仪器 | 第24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1.3.1 舞毒蛾触角总RNA提取 | 第24页 |
2.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4-25页 |
2.1.3.3 3'RACE扩增和5'RACE扩增 | 第25页 |
2.1.3.4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第25页 |
2.1.3.5 PCR扩增 | 第25-26页 |
2.1.3.6 序列分析 | 第26页 |
2.2 OrCo基因以及PBP1、PBP2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26-29页 |
2.2.1 供试昆虫 | 第26页 |
2.2.2 试剂和仪器 | 第26-27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3.1 舞毒蛾触角总RNA提取 | 第27页 |
2.2.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7页 |
2.2.3.3 dsRNA模板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3.4 dsRNA的合成 | 第28页 |
2.2.3.5 舞毒蛾基因的沉默处理 | 第28-29页 |
2.3 电生理试验 | 第29-30页 |
2.3.1 试验昆虫 | 第29-30页 |
2.3.2 性信息素 | 第30页 |
2.3.3 触角电位(EAG)测定方法 | 第30页 |
2.4 Real-time PCR | 第30-33页 |
2.4.1 试验昆虫 | 第31页 |
2.4.2 舞毒蛾触角总RNA提取 | 第31页 |
2.4.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1页 |
2.4.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1页 |
2.4.5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1-32页 |
2.4.6 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3.1 亚洲型舞毒蛾气味受体基因OrCo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3-39页 |
3.1.1 舞毒蛾OrCo基因的克隆 | 第33页 |
3.1.2 序列分析 | 第33-39页 |
3.2 舞毒蛾成虫触角的电生理反应 | 第39-41页 |
3.2.1 净反应值 | 第39-40页 |
3.2.2 Tukey法多重比较 | 第40-41页 |
3.3 舞毒蛾成虫触角的实时荧光PCR反应 | 第41-46页 |
3.3.1 引物的特异性 | 第41-42页 |
3.3.2 溶解曲线分析 | 第42页 |
3.3.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2-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4.1 舞毒蛾气味受体基因orco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4.2 RNAi技术研究orco基因以及pbp1、pbp2基因的功能 | 第47-49页 |
4.2.1 orco基因以及pbp1、pbp2基因的功能 | 第47-48页 |
4.2.2 RNAi技术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创新点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