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巴列霍诗歌研究 | 第9页 |
1.2.2 “共情”性研究 | 第9-11页 |
第二章 共情的界定 | 第11-25页 |
2.1 共情的溯源 | 第11-14页 |
2.1.1 共情在美学的界定和溯源 | 第11-13页 |
2.1.2 共情在心理学的界定和溯源 | 第13-14页 |
2.2 巴列霍的共情性 | 第14-25页 |
2.2.1 巴列霍共情的动态模型 | 第15-17页 |
2.2.2 巴列霍“共情”中的矛盾:直接与隔离 | 第17-20页 |
2.2.3 巴列霍共情缘起:印加文化、基督教与共产主义精神 | 第20-25页 |
第三章 巴列霍诗歌与共情性的发展 | 第25-43页 |
3.1 早年:从安第斯山脉到繁华都市 | 第25-30页 |
3.1.1 都市生活茫然与痛苦 | 第26-28页 |
3.1.2 印第安风格的伤怀 | 第28-30页 |
3.2 中期:牢狱生涯 | 第30-34页 |
3.3 晚期:巴黎生活与西班牙内战 | 第34-43页 |
第四章 巴列霍诗歌中的共情性体现 | 第43-66页 |
4.1 两对关系 | 第43-52页 |
4.1.1 生与死的关系 | 第43-47页 |
4.1.2 人与神的关系 | 第47-52页 |
4.2 三组意象 | 第52-66页 |
4.2.1 面包的意象 | 第52-56页 |
4.2.2 数字化的意象 | 第56-61页 |
4.2.3 母亲的意象 | 第61-6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