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辩理论与司法思维模式的转变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司法决定模式 | 第11-34页 |
一、法条决定模式 | 第11-18页 |
(一) 科学理性主义的盛行 | 第11-12页 |
(二) 方法论法律解释学的产生 | 第12-16页 |
(三) 法条决定模式的形成 | 第16-18页 |
二、法官决定模式 | 第18-28页 |
(一) 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 | 第19-21页 |
(二) 本体论法律解释学的产生 | 第21-24页 |
(三) 法官决定模式的形成 | 第24-28页 |
三、司法决定模式的主观性及其分析 | 第28-34页 |
(一) 司法决定模式的主观性 | 第28-29页 |
(二) 司法决定模式主观性的分析 | 第29-30页 |
(三) 司法决定模式主观性的克服 | 第30-34页 |
第二章 法律论辩理论的论域及其规定性 | 第34-59页 |
一、法律论辩理论的兴起背景 | 第34-37页 |
(一) 法律论辩理论的兴起 | 第34-35页 |
(二) 法律论辩理论的背景 | 第35-37页 |
二、法律论辩理论的论域 | 第37-46页 |
(一) 逻辑学面相 | 第39-41页 |
(二) 修辞学面相 | 第41-43页 |
(三) 伦理学面相 | 第43-45页 |
(四) 语用学面相 | 第45-46页 |
三、法律论辩的规定性 | 第46-59页 |
(一) 法律论辩的性质 | 第47-51页 |
(二) 法律论辩的商谈基调 | 第51-57页 |
(三) 法律论辩理论对司法思维模式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司法论辩模式 | 第59-79页 |
一、司法论辩模式的基本构造 | 第59-71页 |
(一) 司法论辩的基础分析 | 第59-64页 |
(二) 司法论辩的价值选择 | 第64-66页 |
(三) 司法论辩的目标定位 | 第66-71页 |
二、司法论辩模式的具体分析 | 第71-79页 |
(一) 控方与辩方、审方之间的论辩 | 第72-74页 |
(二) 辩方与控方、审方之间的论辩 | 第74-76页 |
(三) 审方与控方、辩方之间的论辩 | 第76-78页 |
(四) 司法论辩的一般模式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