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13页 |
1. 研究原由 | 第7-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3. 研究意义、创新及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1章 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思想的来源 | 第13-25页 |
1.1 弗雷格与罗素 | 第13-16页 |
1.1.1 弗雷格的逻辑哲学 | 第13-14页 |
1.1.2 弗雷格人工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1.2 从皮亚诺到怀特海 | 第16-19页 |
1.2.1 皮亚诺技术 | 第16-17页 |
1.2.2 怀特海与《数学原理》 | 第17-19页 |
1.3 摩尔的道路:反叛“唯心论”,主张新实在论 | 第19-21页 |
1.4 实用主义的中立一元论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天才师徒维特根斯坦以及《逻辑哲学论》 | 第22-25页 |
第2章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 第25-41页 |
2.1 逻辑原子主义的前哲学 | 第25-27页 |
2.1.1 物质的存在,感觉材料的实在性 | 第25-26页 |
2.1.2 认识的两种方法,亲知和摹状 | 第26-27页 |
2.2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本体论 | 第27-30页 |
2.2.1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 第27-28页 |
2.2.2 世界包含事实和信念 | 第28-29页 |
2.2.3 事实经过分析后的产物及其实体性 | 第29-30页 |
2.3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认识论 | 第30-34页 |
2.3.1 原子命题和专有名称 | 第31页 |
2.3.2 分子命题和具有两个动词以上的复杂命题 | 第31-33页 |
2.3.3 非确定性命题 | 第33-34页 |
2.4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方法论 | 第34-38页 |
2.4.1 摹状词理论 | 第34-36页 |
2.4.2 类型理论 | 第36-38页 |
2.5 后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 第38-41页 |
第3章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功绩和意义 | 第41-47页 |
3.1 反对形而上学的方法及意义 | 第41页 |
3.2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 第41-44页 |
3.2.1 对20世纪分析哲学和语言学转向的意义 | 第42-43页 |
3.2.2 逻辑经验主义与维也纳学派 | 第43-44页 |
3.3 哲学危机与哲学革命,从哲学到科学的意义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