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批评学意义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3页 |
(一) 界定“并称” | 第7-9页 |
(二) 并称研究的设计 | 第9-13页 |
一 宋前: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酝酿与提出 | 第13-21页 |
(一) 酝酿:六朝遗风与近体诗用典 | 第13-15页 |
(二) 从人物品评到诗学并提:陶阮与陶潘 | 第15-17页 |
(三) 陶谢并称的诞生 | 第17-21页 |
二 宋元: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繁荣与成熟 | 第21-36页 |
(一) 成熟:诗学体系的完善与理学思维 | 第21-24页 |
(二) 学陶者:陶韦柳一家 | 第24-28页 |
(三) 和陶者:金元的陶白、陶苏并提 | 第28-31页 |
(四) 理学外围:陶杜、陶韩与屈陶 | 第31-36页 |
三 明清: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整合与汰选 | 第36-50页 |
(一) 结构调整:因循与反思 | 第36-38页 |
(二) 学陶和陶的整合与完成 | 第38-44页 |
(三) 陶杜主导内涵的突出与转变 | 第44-50页 |
四 与陶渊明相关并称的语义网络分析 | 第50-56页 |
(一) 与陶渊明相关并称语义网络的描写 | 第50-51页 |
(二) “陶”在古代诗论中的解释力 | 第51-53页 |
(三) 并称语汇各成员间关系分析 | 第53-56页 |
余论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