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凌濛初小说理论探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2页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8页
    0.2 研究概况第8-11页
    0.3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1-12页
1 凌濛初小说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第12-19页
    1.1 凌濛初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第12-14页
    1.2 凌濛初小说理论产生的文化语境第14-19页
        1.2.1 主情观第14-16页
        1.2.2 尚真观第16-17页
        1.2.3 崇俗观第17-19页
2 凌濛初小说理论的核心第19-38页
    2.1 尚“奇”论第19-26页
        2.1.1 以“奇”为美传统第19-20页
        2.1.2 尚奇理论的“真”中求“奇”第20-23页
        2.1.3 创作实践的有意为“奇”第23-26页
    2.2 娱情论第26-32页
        2.2.1 娱情传统第26-27页
        2.2.2 娱情论之“舒胸中磊块”以自娱与“佐谐谈”以娱人第27-29页
        2.2.3 娱情与“二拍”的喜剧色彩第29-32页
    2.3 教化论第32-38页
        2.3.1 教化论传统第32-33页
        2.3.2 以“劝戒”为目的的小说教化论第33-35页
        2.3.3 教化理论在“二拍”中的实践第35-38页
3 凌濛初小说理论与戏曲理论的交相辉映第38-42页
    3.1 戏曲“本色论”与小说“贵真论”——基于现实的审美追求第38-40页
    3.2 戏曲“了然快意”与小说“游戏为快意”——基于观众的通俗创作第40-42页
4 凌濛初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及后人对凌濛初的评价第42-52页
    4.1 凌濛初小说理论与创作对明末其他拟话本小说的影响第42-44页
    4.2 后人对凌濛初的评价第44-52页
        4.2.1 明清文人名士对凌濛初的评价第44-46页
        4.2.2 现代文学大家对凌濛初的评价第46-52页
结束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农谚及其文化精神探究
下一篇:李碧华故事新编型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