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绩效民意评价的一般理论 | 第15-22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地方政府绩效 | 第15页 |
2.1.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 第15-16页 |
2.1.3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 | 第16页 |
2.2 地方政府民意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16-20页 |
2.2.1 地方政府民意评价的相关要素分析 | 第16-19页 |
2.2.2 地方政府民意评价的方式 | 第19-20页 |
2.4 地方民意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2.4.1 目标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4.2 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4.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的现状分析 | 第22-35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的实践探索及初步成效 | 第22-28页 |
3.1.1 民意评价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兴起 | 第22-23页 |
3.1.2 民意评价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取得的成效 | 第23-28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3.2.1 评价主体缺乏参与意识与评价能力 | 第28-29页 |
3.2.2 评价对象缺乏顾客意识和良好的政绩观与评价配合度 | 第29-30页 |
3.2.3 评价方式单一 | 第30页 |
3.2.4 评价程序不规范 | 第30-31页 |
3.2.5 评价目的异化和评价价值导向的偏差 | 第31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传统文化观念束缚下的群体性失语 | 第32页 |
3.3.2 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保障不力 | 第32-33页 |
3.3.3 绩效评价技术落后 | 第33-34页 |
3.3.4 绩效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导致的沟通不畅 | 第34-35页 |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的经验借鉴 | 第35-39页 |
4.1 美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 | 第35-36页 |
4.2 英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 | 第36-37页 |
4.3 国外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的启示和借鉴 | 第37-3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的对策 | 第39-48页 |
5.1 逐步实现公众全过程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 | 第39-42页 |
5.1.1 公众全过程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39-40页 |
5.1.2 公众全过程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步骤设计 | 第40-42页 |
5.2 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民意评价的制度化建设 | 第42-44页 |
5.3 培育尊重民意评价的意识和良好社会氛围 | 第44-45页 |
5.3.1 强化地方政府的主动服务意识 | 第44页 |
5.3.2 培育利于民意评价的社会氛围 | 第44-45页 |
5.4 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 第45-46页 |
5.4.1 推进民意评价网络平台建设 | 第45页 |
5.4.2 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的沟通互动 | 第45-46页 |
5.5 促进民意评价方式的改进 | 第46-48页 |
5.5.1 完善主客体民意评价参与方式 | 第46页 |
5.5.2 加强民意评价实际操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 第46页 |
5.5.3 改进民意评价技术手段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