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水资源状况和废水排放现状 | 第12-14页 |
1.3 电镀废水的来源 | 第14页 |
1.4 电镀废水的危害 | 第14-15页 |
1.4.1 含铜废水的危害 | 第14页 |
1.4.2 含镍废水的危害 | 第14-15页 |
1.5 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5.1 化学法 | 第15-17页 |
1.5.2 物理化学法 | 第17-20页 |
1.5.3 生物法 | 第20-22页 |
1.6 絮凝技术 | 第22-26页 |
1.6.1 絮凝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1.6.2 无机絮凝剂的现状 | 第24-25页 |
1.6.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聚合硫酸铝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46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药品和仪器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7-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28-29页 |
2.4 分析和测试方法 | 第29-32页 |
2.4.1 铜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2 镍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30-32页 |
2.4.3 铜、镍离子去除率的计算 | 第32页 |
2.5 制备聚合硫酸铝钒的研究 | 第32-33页 |
2.5.1 制备PAVS的工艺流程 | 第32页 |
2.5.2 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2.5.3 正交试验 | 第32-33页 |
2.5.4 产品表征 | 第33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2.6.1 制备聚合硫酸铝钒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3-39页 |
2.6.2 正交试验 | 第39-41页 |
2.6.3 产品表征及分析 | 第41-45页 |
2.7 小结 | 第45-46页 |
3 聚合硫酸铝钒处理电镀铜、镍废水 | 第46-53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废水来源及水质分析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3.4.1 pH值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2 絮凝剂投加量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3 水体温度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4 沉降时间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4 自制聚合硫酸铝钒与其它絮凝剂絮凝效果比较 | 第53-61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4.2.3 实验水质分析 | 第54页 |
4.2.4 絮凝试验 | 第54页 |
4.2.5 分析及测试方法 | 第54-55页 |
4.3 样品性能指标 | 第55-56页 |
4.4 实验现象 | 第56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4.5.1 絮凝剂对色度去除率的研究 | 第56-57页 |
4.5.2 絮凝剂对COD去除率的研究 | 第57-58页 |
4.5.3 絮凝剂沉降性能的研究 | 第58-59页 |
4.6 小结 | 第59-6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总结 | 第61页 |
5.2 创新之处 | 第61-62页 |
5.3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