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10-20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关于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制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关于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方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 (3)关于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存在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 第14-15页 |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 2、实地调查法 | 第17页 |
| (四)概念界定和理论工具 | 第17-19页 |
| 1、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2、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二、我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政策及发展历程 | 第20-28页 |
| (一)我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政策 | 第20-22页 |
| 1、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政策依据 | 第20-21页 |
| (1)普惠政策 | 第20页 |
| (2)特惠政策 | 第20-21页 |
| 2、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内容 | 第21-22页 |
| (二)我国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的发展历程 | 第22-28页 |
| 1、集体经济保障阶段(1956年—1978年) | 第22-23页 |
| 2、村提留乡统筹保障阶段(1979年—2002年) | 第23页 |
| 3、国家财政保障阶段(2002年至今) | 第23-28页 |
| 三、三义寨乡五保老人供养保障现状调查 | 第28-39页 |
| (一)三义寨乡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 1、地理位置 | 第28页 |
| 2、经济发展 | 第28页 |
| 3、五保工作基本情况 | 第28-31页 |
| (1)体系建设情况 | 第28-30页 |
| (2)养老机构建设情况 | 第30-31页 |
| (3)医疗救助情况 | 第31页 |
| (二)五保老人供养调查状况 | 第31-39页 |
| 1、集中供养 | 第32-35页 |
| (1)资金来源及分配 | 第32页 |
| (2)集中供养对象生活状况 | 第32-35页 |
| 2、分散供养 | 第35-37页 |
| (1)资金来源及分配 | 第35-36页 |
| (2)分散供养对象生活状况 | 第36-37页 |
| 3、小结 | 第37-39页 |
| 四、三义寨乡五保老人供养保障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 第39-46页 |
| (一)供养工作的成效 | 第39-41页 |
| 1、救助体系逐渐完善 | 第39页 |
| 2、供养对象更加明确 | 第39页 |
| 3、供养内容逐渐科学 | 第39-40页 |
| 4、制度运行更加有效 | 第40-41页 |
| (二)供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 1、供养水平偏低 | 第41页 |
| 2、供养主体责任缺失 | 第41-42页 |
| 3、集中供养率低 | 第42-44页 |
| 4、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 第44-46页 |
| 五、完善农村五保老人供养保障的建议 | 第46-51页 |
| (一)提高供养保障标准 | 第46-47页 |
|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46页 |
| 2、细化供养保障内容 | 第46页 |
| 3、细化医疗救助标准 | 第46-47页 |
| (二)拓宽供养保障主体 | 第47-48页 |
| 1、更加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村委会的职责权限 | 第47页 |
| 2、充分发挥“幸福互助院”“老年协会”作用 | 第47-48页 |
| 3、构建非政府组织在民间救助方面的引导机制 | 第48页 |
| (三)提高集中供养比率 | 第48-49页 |
| 1、加强督查监管,提高敬老院保障水平 | 第48页 |
| 2、提高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提升服务人员专业技能 | 第48-49页 |
| 3、搭建五保老人互助网络,畅通老人反馈机制 | 第49页 |
| (四)重视老人精神需求 | 第49-51页 |
| 1、制定具体可行的精神保障办法 | 第50页 |
| 2、鼓励社会工作介入五保老人精神慰藉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7-59页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