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价值与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1.1 选题价值 | 第8-9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2.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影像叙事 | 第12-16页 |
2.1 影像叙事的内涵 | 第12页 |
2.2 消费社会中的影像叙事 | 第12-16页 |
2.2.1 消费社会:构筑了影像表达的温床 | 第12-14页 |
2.2.2 视觉盛宴:当代文化转向的影像表达方式 | 第14-16页 |
第三章 第六代电影导演群体及其作品 | 第16-24页 |
3.1 第六代导演群体的形成 | 第16-20页 |
3.1.1 中国电影导演“代群”的划分 | 第16-18页 |
3.1.2 第六代导演作品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18-20页 |
3.2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形式策略及叙事风格 | 第20-24页 |
3.2.1 欲望中永不泯灭的大众电影精神--影像选材的边缘化 | 第20-22页 |
3.2.2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化消费品——异化个体的身份认同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第六代导演作品影像叙事的意识形态解读 | 第24-32页 |
4.1 过度消费的影像叙事--困境与迷失 | 第24-28页 |
4.1.1 逼仄空间中的底层呻吟 | 第24-26页 |
4.1.2 迷失潮流中的底层坚守 | 第26页 |
4.1.3 人文情怀与人本主义精神的显现 | 第26-27页 |
4.1.4 “地下电影”中的个性与伪个性 | 第27-28页 |
4.2 期待明朗的雾中风景——逆境与突围 | 第28-32页 |
4.2.1 “双重编码”策略:体制的规训与前人的抑制 | 第28-29页 |
4.2.2 “情景分析”策略:不同代群之间共通情感的表达 | 第29-30页 |
4.2.3 植根于民族现实的土壤:吸取民族文化精髓 | 第30页 |
4.2.4 顺应与逆流的兼备战略:内外兼修的表达抉择 | 第30-32页 |
第五章 第六代导演作品影像叙事的视觉文化特征 | 第32-42页 |
5.1 国家形象的社会根基 | 第32-34页 |
5.1.1 文化价值与社会制度 | 第32-33页 |
5.1.2 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 | 第33-34页 |
5.2 微观写实主义的表达 | 第34-38页 |
5.2.1 叙事风格的变迁:情节的诗意表达 | 第34-35页 |
5.2.2 价值选择的转向:美丑的多样表达 | 第35-36页 |
5.2.3 意识形态的改变:情绪的多面表达 | 第36-37页 |
5.2.4 个人命运的纪录:生存的多重可能 | 第37-38页 |
5.3 文化表层的多样化 | 第38-42页 |
5.3.1 后现代性文化的解读与阐释 | 第38-39页 |
5.3.2 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变迁 | 第39-40页 |
5.3.3 从边缘情结到主流审美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