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2.1 历史街区 | 第11-12页 |
1.2.2 历史文化街区 | 第12页 |
1.2.3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 第12-13页 |
1.2.4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2.2.2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启示 | 第22-23页 |
第3章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典型案例解析 | 第23-31页 |
3.1 国内案例研究 | 第23-25页 |
3.1.1 北京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 | 第23页 |
3.1.2 广州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微社区”规划尝试 | 第23-25页 |
3.2 国外案例研究 | 第25-27页 |
3.2.1 意大利博洛尼亚中心区——“整体性保护”理念的实验 | 第25-26页 |
3.2.2 法国红十字区大台阶地段的复兴 | 第26-27页 |
3.3 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 | 第27-30页 |
3.3.1 国内外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共性 | 第28-29页 |
3.3.2 国内外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不同 | 第29-30页 |
3.4 国内外案例研究的启示 | 第30-31页 |
第4章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问题分析 | 第31-54页 |
4.1 安阳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与变迁 | 第31-34页 |
4.2 非物质空间调查研究 | 第34-39页 |
4.2.1 社会与人口 | 第34-38页 |
4.2.2 经济与产业 | 第38-39页 |
4.2.3 文化与展示利用 | 第39页 |
4.3 物质空间调查研究 | 第39-50页 |
4.3.1 街区整体风貌 | 第39-41页 |
4.3.2 街巷格局与道路交通系统 | 第41-43页 |
4.3.3 传统民居建筑院落 | 第43-49页 |
4.3.4 用地及公共服务设施 | 第49-50页 |
4.4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问题总结 | 第50-51页 |
4.4.1 物质空间环境恶化 | 第51页 |
4.4.2 居民缺乏有效引导 | 第51页 |
4.4.3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 第51页 |
4.5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4.5.1 政府工作存在误区 | 第51-52页 |
4.5.2 居民缺乏保护意识 | 第52页 |
4.5.3 政府对居民引导不足 | 第52页 |
4.5.4 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52-53页 |
4.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延续街区生活传统的非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第54-58页 |
5.1 保护与更新的目标与原则 | 第54页 |
5.1.1 保护与更新的目标 | 第54页 |
5.1.2 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 第54页 |
5.2 保护居民与促进就业 | 第54-55页 |
5.3 保护传统生活方式 | 第55-56页 |
5.3.1 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网络 | 第55页 |
5.3.2 保护街区居民生活方式 | 第55-56页 |
5.4 建立多方参与机制 | 第56-57页 |
5.5 提供政策保障 | 第57-58页 |
第6章 整治街区人居环境的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第58-66页 |
6.1 用地功能调整 | 第58-59页 |
6.2 历史街巷保护与道路交通优化 | 第59-61页 |
6.3 公共服务设施改善 | 第61-63页 |
6.4 基础设施改善 | 第63页 |
6.5 传统民居建筑院落的保护与整治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附录:古城居民意愿调查问卷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