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刑事立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0-12页 |
一、 网络发展对著作权刑事立法的挑战 | 第12-17页 |
(一) 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特点 | 第12-13页 |
1. 主观目的的多样性 | 第12页 |
2. 犯罪主体的广泛性 | 第12-13页 |
3. 犯罪对象的无形性 | 第13页 |
4. 行为实施的便宜性 | 第13页 |
5. 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 第13页 |
(二) 网络发展对刑事著作权立法带来的难题 | 第13-17页 |
1. “以营利为目的”难以认定反应出立法上的困难 | 第13-15页 |
2. 新型客体与行为的频繁出现导致刑事立法的滞后 | 第15-16页 |
3. 侵权情节发展迅速以致立法难以完善 | 第16-17页 |
二、 网络环境下我国现有侵犯著作权罪立法的不足 | 第17-21页 |
(一) 犯罪主观目的限缩了对著作权的保护 | 第17页 |
(二) 犯罪对象的规定存在着局限 | 第17-19页 |
(三) 对新的侵犯著作权行为缺乏规制 | 第19-20页 |
1. 没有对数字化行为进行规制 | 第19-20页 |
2. 私服和外挂行为没有得到规制 | 第20页 |
(四) 犯罪情节考量的范围狭窄 | 第20-21页 |
三、 国外相关立法介评以及对我国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21-28页 |
(一) 国外相关立法介评 | 第21-24页 |
1. 大陆法系 | 第21-22页 |
2. 英美法系 | 第22-24页 |
3. 国际公约 | 第24页 |
(二) 对我国侵犯著作权刑事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24-28页 |
1. 主观目的上区分传统和网络环境两种情况 | 第24-26页 |
2. 扩大保护对象 | 第26-27页 |
3. 容纳新的侵权行为 | 第27页 |
4. 增加犯罪情节的考量要素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