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都市圈 | 第15页 |
| ·相邻城市关系 | 第15-16页 |
| ·沿海开发 | 第16页 |
| ·研究区域 | 第16页 |
| ·论文设计 | 第16-19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特色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30页 |
|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 ·区域发展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 ·区域依赖分工理论 | 第21页 |
| ·都市圈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 ·都市圈基本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 ·都市圈成长阶段与空间结构综述 | 第22-24页 |
| ·都市圈内各城市融合的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 ·沿海开发与城市发展综述 | 第26-27页 |
| ·关于南通接轨上海的综述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对南通经济的影响 | 第30-40页 |
| ·江苏省沿海开发的背景分析 | 第30-32页 |
| ·江苏沿海开发对南通主要促进作用 | 第32-36页 |
| ·沿海开发促进了南通战略地位的提升 | 第33页 |
| ·沿海开发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 第33-34页 |
| ·沿海开发推动了南通产业转型与升级 | 第34-35页 |
| ·沿海开发推进了南通城市建设的进程 | 第35-36页 |
| ·江苏沿海开发对南通市未来发展的新诉求 | 第36-39页 |
| ·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构建网络化的大通道 | 第36页 |
| ·从要素推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 | 第36-37页 |
| ·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 第37页 |
|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城乡一体的和谐格局 | 第37-38页 |
| ·加强体制改革,加快南通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第38页 |
| ·接轨大上海,建设沪苏通金三角,融入长三角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江苏沿海发展战略背景下南通接轨上海的现状与问题 | 第40-89页 |
| ·南通接轨上海的历史进程分析 | 第40-49页 |
| ·南通与上海经济发展历史分析 | 第40-45页 |
| ·南通市接轨上海市的发展阶段 | 第45-49页 |
| ·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南通接轨上海的基础条件分析 | 第49-57页 |
| ·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接轨提供物质基础 | 第49-53页 |
| ·不断调整的经济结构,为接轨提供互补空间 | 第53-55页 |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接轨做了重要铺垫 | 第55-57页 |
| ·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南通全面接轨上海的主要内容 | 第57-86页 |
| ·突破思想壁垒,树立区域统筹观念,在思想上接轨 | 第57-58页 |
| ·实行资源共享,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要素上接轨 | 第58-68页 |
| ·承接产业转移,秉持梯度推移理念,在产业上接轨 | 第68-79页 |
| ·优化投资环境,注重"软环境"效益,在政策上接轨 | 第79-82页 |
| ·完善机构职能,健全接轨考核制度,在制度上接轨 | 第82-83页 |
| ·提升城市能级,建设次级城市群,在空间上接轨 | 第83-86页 |
| ·南通接轨上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86-88页 |
| ·行政区划局限,影响南通接轨上海进程 | 第86页 |
| ·产业结构低下,影响南通产业互补对接上海 | 第86-87页 |
| ·创新能力不足,影响南通科技接轨上海 | 第87页 |
| ·体制机制缺乏,影响南通接轨上海步伐 | 第87页 |
| ·城市能级较低,不利于次级都市圈建设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五章 南通接轨上海的对策建议 | 第89-96页 |
| ·坚持规划先行,为南通接轨上海提供规划依据 | 第89页 |
| ·加强组织领导,为南通接轨上海构筑多个平台 | 第89-91页 |
| ·健全协调机制,为南通接轨上海提供制度保障 | 第91-92页 |
| ·完善要素市场,为南通接轨上海提供桥梁和纽带 | 第92-93页 |
| ·提升产业层次,为南通接轨上海提供重要支撑 | 第93-94页 |
| ·强化软环境建设,为南通接轨上海提供环境条件 | 第94-9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 ·本文结论 | 第96-97页 |
| ·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