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生态理念对陕西金丝峡规划设计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1 实地考察第13页
        1.4.2 理论研究第13页
        1.4.3 逻辑分析第13页
        1.4.4 案例分析第13-14页
    1.5 小结第14-15页
2 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概述第15-23页
    2.1 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解读第15-16页
        2.1.1 “旅”、“游”第15页
        2.1.2 “景观”第15页
        2.1.3 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第15-16页
    2.2 国内旅游景观设计分析第16-18页
        2.2.1 旅游景区经济的增长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矛盾第16-17页
        2.2.2 旅游景观“设计精神”的缺失第17-18页
    2.3 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观第18-21页
        2.3.1 生态理念概念解析第18-19页
        2.3.2 生态旅游景观创意设计的认知第19-20页
        2.3.3 景观生态学第20-21页
    2.4 小结第21-23页
3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机制第23-31页
    3.1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内涵分析第23-25页
        3.1.1 空间环境的整体性第23页
        3.1.2 亲自然性第23-24页
        3.1.3 材料选择的地域性第24-25页
        3.1.4 生态文化的融入性第25页
        3.1.5 适应设计的应变性第25页
    3.2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第25-30页
        3.2.1 自然环境因素的适应性第25-28页
        3.2.2 文化因素的适应性第28-29页
        3.2.3 经济(技术)因素的适应性第29-30页
    3.3 小结第30-31页
4 基于生态理念对金丝峡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第31-53页
    4.1 金丝峡旅游景区概况第31-32页
        4.1.1 商南县概况第31-32页
        4.1.2 金丝峡区位概况第32页
    4.2 金丝峡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第32-40页
        4.2.1 陕西金丝峡地质公园鲜明的自然之美第32-33页
        4.2.2 生物多样性与稀有性之美第33-35页
        4.2.3 金丝峡独有的地质之美第35-40页
    4.3 金丝峡生态景区景观创意设计实践分析第40-52页
        4.3.1 金丝峡生态门观创意设计第40-41页
        4.3.2 金丝峡景区入口地质文化--《山河广场》第41-50页
        4.3.3 巨型地质脉源万像演绎地标哲美景观雕塑——《维泱》第50-51页
        4.3.4 金丝峡 logo 创意设计第51-52页
    4.4 小结第52-53页
5 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策略第53-65页
    5.1 主题(命名)至上第53-54页
    5.2 艺术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原则第54-55页
    5.3 超现实主义设计手法的融入第55-57页
        5.3.1 超现实主义思维第55-56页
        5.3.2 超现实主义材料第56-57页
    5.4 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第57-60页
        5.4.1 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第58页
        5.4.2 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第58-59页
        5.4.3 场所的自然演进第59-60页
    5.5 利用并再生资源第60-62页
        5.5.1 可持续循环再生第60-61页
        5.5.2 资源优化与节约第61页
        5.5.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第61-62页
    5.6 以生物多样性为依据的植物配置设计第62-65页
        5.6.1 遵从“生态位”原则,合理选择植物种类第63-64页
        5.6.2 遵从“互惠互利”原则,运用生态效益的植物第64页
        5.6.3 兼顾植物美学,配置植物群落第64-65页
6 结论第65-67页
致谢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3-75页
图表目录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尔滨老工业区既有住宅室内热环境研究及其优化设计
下一篇:干旱环境地表黄土蒸发量及土层水分运动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