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成因分析及防治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的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7-36页 |
2.1 气象与水文 | 第17-23页 |
2.1.1 气象 | 第17-20页 |
2.1.2 水文 | 第20-23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3-26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6-27页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7-31页 |
2.4.1 地质构造 | 第27-30页 |
2.4.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0-31页 |
2.5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33页 |
2.5.1 岩土体结构类型 | 第31-33页 |
2.5.2 斜坡结构特征 | 第33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泥石流灾害特征 | 第36-52页 |
3.1 地质灾害点基本情况 | 第36-39页 |
3.1.1 原有地质灾害点复核 | 第36-38页 |
3.1.2 新增地质灾害点调查 | 第38页 |
3.1.3 地质灾害点核减情况 | 第38页 |
3.1.4 地质灾害数量、类型及规模 | 第38-39页 |
3.2 泥石流灾害按时间的分布特征 | 第39-41页 |
3.3 泥石流灾害按空间的分布特征 | 第41-50页 |
3.3.1 行政区划上的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3.3.2 河谷流域上的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3.3.3 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3.3.4 地层岩性上的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3.3.5 地质构造上的分布特征 | 第48-50页 |
3.4 泥石流地质灾害分类特征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和成灾机理 | 第52-61页 |
4.1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 | 第52-55页 |
4.1.1 地形地貌条件 | 第52-53页 |
4.1.2 地层与岩土体结构对地质灾害的控制 | 第53-54页 |
4.1.3 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 第54-55页 |
4.2 泥石流灾害的诱发条件 | 第55-58页 |
4.2.1 降雨因素 | 第55-56页 |
4.2.2 地震因素 | 第56页 |
4.2.3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 第56-58页 |
4.3 地质灾害形成、诱发条件综合分析 | 第58-59页 |
4.4 泥石流成灾机理分析 | 第59-61页 |
4.4.1 成灾机理分析 | 第59页 |
4.4.2 复合型灾害与灾害链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泥石流灾害的稳定性及趋势预测 | 第61-64页 |
第六章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 第64-76页 |
6.1 、泥石流灾害防治区划建议 | 第64-69页 |
6.1.1 分区原则 | 第64-65页 |
6.1.2 分区方法 | 第65-67页 |
6.1.3 易发性分区建议 | 第67-69页 |
6.2 泥石流灾害防治重点分区建议 | 第69-71页 |
6.2.1 分区原则 | 第69页 |
6.2.2 分区方法 | 第69-70页 |
6.2.3 防治重点分区建议 | 第70-71页 |
6.3 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 第71-73页 |
6.3.1 防灾减灾工作建议 | 第71-72页 |
6.3.2 防治措施选择依据与原则 | 第72页 |
6.3.3 监测预警项目建议 | 第72页 |
6.3.4 应急排危除险项目建议 | 第72-73页 |
6.3.5 避险搬迁项目建议 | 第73页 |
6.3.6 工程综合治理项目建议 | 第73页 |
6.4 泥石流灾害防治方法建议 | 第73-76页 |
6.4.1 常用工程防治措施选择 | 第73-74页 |
6.4.2 生物防治措施 | 第74页 |
6.4.3 泥石流灾害预警措施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7.2 建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