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概念 | 第14-27页 |
·马克思历史观的独特视角: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 | 第14-16页 |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人的社会活动史 | 第16-19页 |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主体是能动活动的人 | 第19-25页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是能动的类存在物 | 第19-20页 |
·《神圣家族》:主体是现实的人 | 第20-23页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是从事实践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3页 |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 第23-24页 |
·《资本论》:人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 | 第24-25页 |
·马克思"历史主体"概念的含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的历史主体理论 | 第27-38页 |
·马克思历史主体理论的逻辑进路 | 第27-29页 |
·历史主体存在的先决条件:现实的人 | 第29-30页 |
·历史主体的生存基础:物质生产实践 | 第30-32页 |
·历史主体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32-34页 |
·历史主体的特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第34-35页 |
·历史主体的活动状态:意志自由与受制规律的统一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的价值 | 第38-41页 |
·克服宗教的负面影响 | 第38-39页 |
·解决认识论困境 | 第39-40页 |
·超越主客二分的实践意义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