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案例的提出与争议点 | 第11-18页 |
(一)李映高绑架案的事实与判决 | 第11-12页 |
1.李映高绑架案的事实经过 | 第11页 |
2.本案的判决与理由 | 第11-12页 |
(二)本案的争议意见 | 第12-15页 |
1.李映高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 | 第12-14页 |
2.李映高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 | 第14页 |
3.李映高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 | 第14-15页 |
(三)李映高绑架案的争议焦点 | 第15-18页 |
1.李映高的行为是否构成刑法中的犯罪中止? | 第15-16页 |
2.李映高的行为是否与危害结果的发生有因果关系? | 第16页 |
3.李映高的行为在刑法上应该如何量刑? | 第16-18页 |
二、共犯关系脱离的学说观点与理论分析 | 第18-33页 |
(一)共犯关系脱离的概述 | 第18-24页 |
1.共犯关系脱离的概念 | 第18-19页 |
2.共犯关系脱离的研究价值 | 第19-20页 |
3.共犯脱离与共犯中止的关系 | 第20-24页 |
(二)共犯关系脱离的成立条件 | 第24-27页 |
1.时空性条件 | 第24-25页 |
2.主观性条件 | 第25页 |
3.客观性条件 | 第25-27页 |
(三)共犯关系脱离的具体认定 | 第27-33页 |
1.主犯关系的脱离 | 第27-28页 |
2.从犯关系的脱离 | 第28-30页 |
3.胁从犯的脱离 | 第30页 |
4.教唆犯的脱离 | 第30-33页 |
三、共犯关系脱离的处理 | 第33-36页 |
(一)国外关于共犯关系脱离的处理 | 第33-35页 |
1.按未遂犯处理 | 第33-34页 |
2.按中止犯处理 | 第34页 |
3.按酌定量刑情节处理 | 第34-35页 |
(二)我国关于共犯关系脱离的处理 | 第35-36页 |
四、本文观点与本案判决的检讨 | 第36-39页 |
(一)本文观点 | 第36-37页 |
(二)本案判决的检讨 | 第37-39页 |
1.李映高的行为不构成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中止 | 第37-38页 |
2.李映高的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第38页 |
3.李映高的行为在刑法上的量刑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