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论文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负虚性质判定理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1.1 负虚系统理论的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负虚系统理论的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负虚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负虚系统定义的完善第15-16页
        1.2.2 负虚性质判定定理的发展第16页
        1.2.3 负虚系统控制器设计第16-18页
        1.2.4 负虚性质推广到广义系统第18页
    1.3 现有工作不足及解决思路第18-19页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组织架构第19-22页
第二章 无损负虚系统第22-44页
    2.1 无损负虚系统的定义与描述第22-23页
    2.2 基于线性等式约束的无损负虚引理第23-31页
        2.2.1 原点处无极点的无损负虚引理第23-28页
        2.2.2 原点处有极点的无损负虚引理第28-29页
        2.2.3 无损负虚系统的共轭性第29-31页
    2.3 基于卡尔曼分解的无损负虚引理第31-38页
    2.4 数值仿真第38-42页
        2.4.1 悬梁臂模型第38-39页
        2.4.2 弹簧质量块模型第39-41页
        2.4.3 负虚引理的判别效率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第44-56页
    3.1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的定义与描述第44-46页
        3.1.1 广义线性系统基本概念第44-45页
        3.1.2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定义第45-46页
    3.2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的叠加定理第46-48页
    3.3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的分解定理第48-50页
    3.4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的代数判据第50-53页
    3.5 数值仿真第53-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广义负虚系统第56-70页
    4.1 广义负虚系统的定义与描述第56-57页
    4.2 广义负虚系统与正实系统的关系第57-63页
        4.2.1 负虚系统与正实系统的能控性关系第57-60页
        4.2.2 负虚系统与正实系统的能观性关系第60-63页
    4.3 广义系统负虚性质判定定理第63-66页
        4.3.1 广义负虚性质判定定理第63-66页
        4.3.2 广义无损负虚性质判定定理第66页
    4.4 数值仿真第66-68页
        4.4.1 广义负虚系统数值例子第66-67页
        4.4.2 广义无损负虚系统数值例子第67-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5.1 工作总结第70页
    5.2 研究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最大可满足性问题的博弈算法研究
下一篇:面向网络化移动机器人的深度预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