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形成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法制 | 第17-18页 |
2.1.2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19-22页 |
2.2.1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2 现实依据 | 第21-22页 |
2.3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形成的基本脉络 | 第22-26页 |
2.3.1 萌芽时期 | 第22-23页 |
2.3.2 形成时期 | 第23-24页 |
2.3.3 发展时期 | 第24-25页 |
2.3.4 成熟时期 | 第25页 |
2.3.5 曲折发展时期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7-40页 |
3.1 基本原则 | 第27-30页 |
3.1.1 民主立法 | 第27-28页 |
3.1.2 实事求是 | 第28页 |
3.1.3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第28-29页 |
3.1.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29-30页 |
3.2 毛泽东的宪政思想 | 第30-31页 |
3.2.1 宪法至上 | 第30页 |
3.2.2 人民民主的立宪思想 | 第30-31页 |
3.2.3 依宪治国的目标导向 | 第31页 |
3.3 毛泽东的刑法思想 | 第31-36页 |
3.3.1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 第32页 |
3.3.2 罚必当罪、罪刑相适应 | 第32-33页 |
3.3.3 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 第33-34页 |
3.3.4 创立管制和死缓 | 第34-35页 |
3.3.5 重证据、重调查 | 第35-36页 |
3.3.6 有反必肃、有错必纠 | 第36页 |
3.4 毛泽东的行政法思想 | 第36-39页 |
3.4.1 民主集中的行政组织原则 | 第36-37页 |
3.4.2 廉政建设 | 第37-38页 |
3.4.3 实事求是的行政决策原则 | 第38页 |
3.4.4 严格依法办事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 第40-45页 |
4.1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局限性 | 第40-43页 |
4.1.1 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理解的片面性 | 第40页 |
4.1.2 民主非法制化 | 第40-41页 |
4.1.3 重“政策”轻“法律” | 第41页 |
4.1.4 重“人治”轻“法治” | 第41-42页 |
4.1.5 盲目排斥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 | 第42-43页 |
4.2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 第43-44页 |
4.2.1 中国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革命战争年代沿袭的传统影响 | 第43页 |
4.2.3 毛泽东自身法制观存在的偏差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价值及启示 | 第45-51页 |
5.1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价值 | 第45-47页 |
5.1.1 为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提供借鉴 | 第45页 |
5.1.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奠定理论根基 | 第45-46页 |
5.1.3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 | 第46-47页 |
5.2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的启示 | 第47-50页 |
5.2.1 将民主与法制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 第47-48页 |
5.2.2 加强法律监督违法必究 | 第48-49页 |
5.2.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第49页 |
5.2.4 营造法律至上的氛围 | 第49-50页 |
5.2.5 科学看待外国法制文明成果 | 第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