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利用四个驯化基因研究杂草稻起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符号说明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 引言第16-17页
    2 美国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第17页
    3 马来西亚杂草稻起源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4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Target Sequence)第18-19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9页
    6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利用Rc基因研究马来西亚杂草稻起源第21-56页
    1 引言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38页
        2.1 材料第22-32页
        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2页
        2.3 药品与试剂第32页
        2.4 DNA的提取第32-33页
        2.5 Rc基因的目捕获测序(Target Sequence)第33页
        2.6 Rc基因的数据分析第33-34页
        2.7 Rc基因exon 7的Sanger测序第34-35页
            2.7.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第34页
            2.7.2 目的DNA片段(exon 7)的测序第34-35页
        2.8 An-1基因目标片段的Sanger测序第35-38页
            2.8.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和纯化第36-37页
            2.8.2 目的DNA片段的测序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51页
        3.1 Rc等位基因在ML树上的分布及其与谷粒颜色的关联性第38-40页
        3.2 不同起源马来西亚杂草稻所特有的SNPs第40-41页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1-50页
        3.4 An-1、Bh4、sh4、Rc等位基因在马来西亚杂草稻中的分布比例第50-51页
    4 讨论第51-55页
        4.1 马来西亚杂草稻复杂遗传背景的贡献因子第51-54页
            4.1.1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第51-52页
            4.1.2 地方品种(Red-pericarp rice)第52页
            4.1.3 白色的栽培稻(white-pericarp rice)第52-53页
            4.1.4 马来西亚杂草稻起源多样性对马来西亚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第53-54页
        4.2 Rc基因与杂草稻适应性的关联性第54页
        4.3 马来西亚杂草稻是栽培稻和野生稻(o.rufipogon)之间基因漂流的桥梁第54-55页
    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章 美国杂草稻花期关联基因DTH7遗传变异研究第56-70页
    1 引言第56-5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9-64页
        2.1 材料第59-62页
        2.2 仪器设备第62页
        2.3 药品与试剂第62页
        2.4 DNA的提取第62-63页
        2.5 美国杂草稻花期的统计第63页
        2.6 DTH 7基因目标捕获测序(TargetSequence)第63-64页
        2.7 数据的分析第6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4-67页
        3.1 美国杂草稻的花期第64-65页
        3.2 DTH7基的基因型第65-66页
        3.3 DTH7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6-67页
    4 讨论第67-68页
        4.1 杂草稻花期多样性加速了杂草稻蔓延第67-68页
        4.2 杂草稻花期的遗传基础第68页
    5 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美国和马来西亚杂草稻OsC1基因的选择性分析和起源研究第70-92页
    1 引言第70-7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3-82页
        2.1 材料第73-78页
        2.2 仪器设备第78页
        2.3 药品与试剂第78页
        2.4 DNA的提取第78-79页
        2.5 Osa1基因Sanger的测序第79-81页
            2.5.1 Osa1基因的引物设计和PCR扩增第79-80页
            2.5.2 Osa1基因的PCR产物的纯化第80页
            2.5.3 Osa1基因的测序第80-81页
        2.6 OsC1基因的目标捕获测序第81页
        2.7 数据分析第81-82页
            2.7.1 Osa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1页
            2.7.2 OsC1基因的raw data分析第81-8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2-90页
        3.1 Osa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分析第82-83页
        3.2 Osa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3-85页
        3.3 OsC1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分析第85-86页
        3.4 通过OsC1基因的ML树分析杂草稻起源第86-87页
        3.5 杂草稻OsC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7-90页
    4 讨论第90页
        4.1 植物调控基因对植物进化的重要性第90页
    5 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利用ALS基因研究美国、马来西亚、南亚抗除草剂杂草稻起源第92-119页
    1 引言第92-9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96-103页
        2.1 材料第96-101页
        2.2 仪器设备第101页
        2.3 马来西亚、美国、南亚地区杂草稻除草机抗性分析第101-102页
        2.4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ALS基因的目标捕获测序第102-103页
            2.4.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02页
            2.4.2 ALS基因的目标捕获测序第102-103页
        2.5 马来西亚、美国、南亚地区杂草稻ALS基因SNPs研究第103页
        2.6 ML(Maximum likelihood)进化树分析第103页
        2.7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0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3-116页
        3.1 DNA的提取第103-104页
        3.2 杂草稻ALS基因上SNPs的分析第104-113页
        3.3 美国、马来西亚、南亚地区杂草稻除草剂抗性第113页
        3.4 利用ML树分析杂草稻除草剂草抗性的起源第113-115页
        3.5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15-116页
    4 讨论第116-118页
        4.1 杂草稻ALS酶的氨基酸变异和咪唑啉酮抗性起源第116-117页
        4.2 控制抗除草杂草稻蔓延的主要措施第117-118页
    5 小结第118-119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沼肥施用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制作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
下一篇:1968年-2009年美国小麦条锈菌毒性进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