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2-13页 |
1.一般研究 | 第12页 |
2.诊断标准 | 第12页 |
3.纳入标准 | 第12页 |
4.排除标准 | 第12页 |
5.脱落和剔除标准 | 第12-13页 |
6.样本量计算 | 第13页 |
(二)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1.分组 | 第13页 |
2.随机方案 | 第13页 |
3.治疗方案 | 第13-14页 |
(三)疗效观察 | 第14-15页 |
1.生物学指标 | 第14页 |
2.观察周期和时间点 | 第14页 |
3.结局指标及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15-16页 |
二、结果 | 第16-25页 |
(一)基本情况比较 | 第16页 |
(二)疗效指标的比较 | 第16-25页 |
1.治疗期(3个月) | 第16-20页 |
2.随访期(3个月) | 第20-24页 |
3.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4.依从性评价 | 第24-25页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25-33页 |
(一)中医对PD的认识 | 第25-26页 |
(二)现代医学对PD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选穴依据 | 第27页 |
(四)TEAS对PD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五)量表及结局指标的选择 | 第28页 |
(六)疗效观察及分析评价 | 第28-33页 |
1.三组痛经患者小腹部疼痛改善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2.三组患者痛经总体症状积分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3.总有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30页 |
4.局部与远道穴位TEAS疗法对PD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 | 第30-31页 |
5.安全性与依从性评价 | 第31页 |
6.研究中若干问题及发现的讨论分析 | 第31-32页 |
7.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附图 | 第38-41页 |
文献综述 | 第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