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26页 |
1.1 缘起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目的 | 第11页 |
1.3.2 意义 | 第11-12页 |
1.4 相关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2-18页 |
1.4.1 国内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 | 第12-14页 |
1.4.2 国外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3 朝鲜族乡土景观研究现状和水平 | 第16-18页 |
1.5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22页 |
1.5.1 中国朝鲜族 | 第18页 |
1.5.2 聚居地 | 第18-19页 |
1.5.3 乡土景观 | 第19-22页 |
1.6 研究范畴 | 第22-23页 |
1.6.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1.6.2 研究角度 | 第23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7.1 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1.7.2 实地考察 | 第24页 |
1.7.3 图解分析 | 第24页 |
1.7.4 归纳总结 | 第24-25页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的形成背景 | 第26-38页 |
2.1 自然环境 | 第26-31页 |
2.1.1 地形 | 第26-27页 |
2.1.2 气候 | 第27-29页 |
2.1.3 水文 | 第29-30页 |
2.1.4 植被 | 第30页 |
2.1.5 动物 | 第30-31页 |
2.2 人文背景 | 第31-37页 |
2.2.1 延边地区朝鲜族聚居地的历史沿革 | 第31-34页 |
2.2.2 延边地区朝鲜族的民俗观念 | 第34-35页 |
2.2.3 延边地区朝鲜族的生产方式 | 第35-36页 |
2.2.4 延边地区朝鲜族的生活习惯 | 第36-3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调研概况 | 第38-53页 |
3.1 调研区位与范围 | 第38页 |
3.2 调研样本选择及标准 | 第38-40页 |
3.3 调研现状概述 | 第40-53页 |
3.3.1 下始建村概述 | 第40-43页 |
3.3.2 长财村概述 | 第43-46页 |
3.3.3 白龙村概述 | 第46-48页 |
3.3.4 龙山村概述 | 第48-51页 |
3.3.5 咸沙洞概述 | 第51-53页 |
4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的总体印象 | 第53-70页 |
4.1 朝鲜族村落选址与分布 | 第53-57页 |
4.1.1 选址理念 | 第53-56页 |
4.1.2 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4.2 朝鲜族村落与周边景观环境格局分析 | 第57-64页 |
4.2.1 村落与山体 | 第58-60页 |
4.2.2 村落与水系 | 第60-61页 |
4.2.3 村落与田地 | 第61-63页 |
4.2.4 村落与林地 | 第63-64页 |
4.3 朝鲜族村落的外部形态 | 第64-67页 |
4.3.1 村落平面形态特征 | 第65-66页 |
4.3.2 村落立面形态特征 | 第66-67页 |
4.4 朝鲜族村落的内部布局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的局部特征 | 第70-101页 |
5.1 朝鲜族村落边界与入口 | 第70-73页 |
5.1.1 村落边界 | 第70-72页 |
5.1.2 村落入口 | 第72-73页 |
5.2 朝鲜族村落所属田地 | 第73-80页 |
5.2.1 两种田地 | 第73-77页 |
5.2.2 田地景观 | 第77-80页 |
5.3 朝鲜族村落所属林地 | 第80-82页 |
5.3.1 三种林地 | 第80-81页 |
5.3.2 林地景观 | 第81-82页 |
5.4 朝鲜族村落道路空间 | 第82-90页 |
5.4.1 道路结构 | 第83-85页 |
5.4.2 道路尺度 | 第85-88页 |
5.4.3 道路节点 | 第88-89页 |
5.4.4 道路铺装 | 第89-90页 |
5.5 朝鲜族村落院落空间 | 第90-97页 |
5.5.1 村落公共空间 | 第90-91页 |
5.5.2 村落私人院落空间 | 第91-97页 |
5.6 朝鲜族民居景观 | 第97-99页 |
5.6.1 朝向和选址 | 第97-98页 |
5.6.2 外部形态和材料 | 第98-99页 |
5.7 朝鲜族村落内部绿化 | 第99-10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6 延边朝鲜族乡土景观的细部采集(图集) | 第101-105页 |
6.1 民居外部细节采集 | 第101-102页 |
6.2 院落细部采集 | 第102-104页 |
6.3 生活生产小品采集 | 第104-105页 |
7 结论 | 第105-115页 |
7.1 延边朝鲜族乡土景观的主要特征 | 第105-106页 |
7.1.1 顺应自然的营造准则 | 第105页 |
7.1.2 丰富包容的景观格局 | 第105页 |
7.1.3 开放宜人的空间尺度 | 第105-106页 |
7.1.4 朴素自然的材料运用 | 第106页 |
7.1.5 柔美和谐的形态表现 | 第106页 |
7.2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现状问题和传承发展 | 第106-110页 |
7.2.1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的现状问题 | 第107-109页 |
7.2.2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的传承发展 | 第109-110页 |
7.3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研究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意义 | 第110-111页 |
7.3.1 当地乡土文化的一种记录方式 | 第110-111页 |
7.3.2 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视角 | 第111页 |
7.4 延边朝鲜族聚居地乡土景观研究给作者带来的启示 | 第111-113页 |
7.4.1 注重现场调研的综合评价策略 | 第111-112页 |
7.4.2 保留并延续当地良好景观资源 | 第112页 |
7.4.3 顺应当地自然进程的总体思路 | 第112页 |
7.4.4 注重乡土人地关系的设计视角 | 第112-113页 |
7.4.5 强调“以人为本”的细部尺度 | 第113页 |
7.5 论文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录1 照片图纸目录 | 第119-123页 |
附录2 村落调研表 | 第123-127页 |
个人简介 | 第127-128页 |
导师简介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