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文献检索 | 第9-11页 |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公共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16-25页 |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16-18页 |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现状 | 第16-17页 |
·传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资金平台系统模式需求的变化 | 第17-18页 |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基本模式 | 第18-22页 |
·统收统支模式 | 第18-19页 |
·拨付备用金模式 | 第19页 |
·内部银行模式 | 第19-20页 |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 | 第20-21页 |
·财务公司模式 | 第21-22页 |
·混合模式 | 第22页 |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公共平台的需求分析 | 第22-25页 |
·平台共享需求 | 第22-23页 |
·平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需求 | 第23页 |
·平台数据交换需求 | 第23页 |
·平台安全的需求 | 第23-24页 |
·平台升级维护需求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E-HUB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研究 | 第25-32页 |
·E-HUB的体系结构 | 第25-27页 |
·E-HUB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E-HUB的体系结构 | 第26-27页 |
·E-HUB的技术基础 | 第27-29页 |
·企业门户网站技术 | 第27页 |
·服务导向框架(SOA) | 第27-28页 |
·Web Service框架 | 第28-29页 |
·工作流和业务流程管理 | 第29页 |
·基于E-HUB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公共平台运行模式 | 第29-32页 |
·平台的整体模式 | 第29-30页 |
·平台的业务流程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基于E-HUB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公共平台设计 | 第32-68页 |
·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32-33页 |
·总体架构设计 | 第33-39页 |
·功能架构设计 | 第33-34页 |
·应用层次设计 | 第34-35页 |
·网络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软件技术架构设计 | 第36-39页 |
·核心业务模块流程设计 | 第39-54页 |
·资金结算模块的设计 | 第39-41页 |
·票据管理模块设计 | 第41-45页 |
·综合授信模块设计 | 第45-47页 |
·信贷管理模块设计 | 第47-50页 |
·资金计划模块设计 | 第50-52页 |
·存款利息结算模块设计 | 第52-53页 |
·资金监控模块设计 | 第53-54页 |
·公共基础模块的设计 | 第54-58页 |
·公共管理模块的设计 | 第54-55页 |
·公共接口模块设计 | 第55-58页 |
·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 | 第58-68页 |
·网络安全 | 第58-59页 |
·认证与授权 | 第59-62页 |
·USB智能卡系统 | 第62-63页 |
·审计跟踪 | 第63页 |
·数据存储加密系统的设计 | 第63-64页 |
·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 | 第64-65页 |
·系统冗余 | 第65-67页 |
·不间断电源保护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基于E-HUB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公共平台实现 | 第68-108页 |
·总体构架的实现 | 第68-72页 |
·表现层Struts框架的实现 | 第68-69页 |
·业务层Spring框架的实现 | 第69-71页 |
·数据库持久层Hibernate框架的实现 | 第71-72页 |
·核心业务模块的实现 | 第72-90页 |
·资金结算模块的实现 | 第72-78页 |
·票据管理模块运行结果 | 第78-80页 |
·综合授信模块运行结果 | 第80-83页 |
·贷款管理模块运行结果 | 第83-84页 |
·资金计划模块运行结果 | 第84-86页 |
·存款利息结算模块运行结果 | 第86-87页 |
·资金监控模块运行结果 | 第87-90页 |
·公共基础模块的实现 | 第90-105页 |
·权限管理实现 | 第90-94页 |
·"银企直联"接口工作流实现 | 第94-99页 |
·"银企直联"接口运行结果 | 第99-101页 |
·与财务系统接口实现 | 第101-105页 |
·安全可靠性技术的实现 | 第105-108页 |
·与第三方安全厂商安全产品的比较 | 第105页 |
·配置部署 | 第105-106页 |
·接口的封装 | 第106页 |
·安全的数据存储的实现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研究成果 | 第108页 |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