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拉大桥右岸古滑坡局部失稳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际上对滑坡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国内对滑坡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发育特征 | 第17-47页 |
2.1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灾害概况 | 第17-18页 |
2.2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的地质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2.4 水文地质 | 第20-21页 |
2.3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的发育特征 | 第21-25页 |
2.3.1 滑坡地貌形态 | 第21-24页 |
2.3.2 滑坡边界特征 | 第24页 |
2.3.3 滑坡规模 | 第24-25页 |
2.4 滑坡变形特征 | 第25-42页 |
2.4.1 地表变形发育史 | 第25页 |
2.4.2 坡表裂缝发育特征 | 第25-31页 |
2.4.3 变电站新修公路和东拉大桥变形特征 | 第31-33页 |
2.4.4 地表排水沟和公路边坡护坡变形特征 | 第33-34页 |
2.4.5 滑坡前缘变形特征 | 第34页 |
2.4.6 深部位移监测成果 | 第34-40页 |
2.4.7 渗压计监测成果 | 第40-42页 |
2.5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 第42页 |
2.6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 第42-43页 |
2.7 滑坡失稳机理的分析 | 第43-46页 |
2.7.1 自然因素对滑坡发展的作用 | 第44-46页 |
2.7.2 人为因素对滑坡发展的作用 | 第4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7-56页 |
3.1 常用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3.1.1 定性分析法 | 第47-48页 |
3.1.2 定量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3.2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推力计算 | 第49-55页 |
3.2.1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 | 第49页 |
3.2.2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 第49-50页 |
3.2.3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滑坡推力计算 | 第50-5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滑坡FLAC数值模拟分析 | 第56-66页 |
4.1 FLAC概述 | 第56页 |
4.2 FLAC3D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4.3 FLAC3D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4.4 计算参数及工况 | 第58-59页 |
4.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9-66页 |
第五章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 第66-77页 |
5.1 滑坡的防治原则 | 第66页 |
5.2 常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 第66-70页 |
5.2.1 排水工程 | 第67-68页 |
5.2.2 减重反压措施 | 第68页 |
5.2.3 锚固工程及支挡工程 | 第68-70页 |
5.2.4 滑带土的改良 | 第70页 |
5.3 东拉大桥右岸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 | 第70-76页 |
5.3.1 应急治理措施 | 第70-72页 |
5.3.2 根治工程措施 | 第72-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