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8-22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22-23页 |
1 绪论 | 第23-3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3-2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8-3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37-39页 |
2 灰岩激发理论与物理实验 | 第39-63页 |
2.1 爆炸理论研究 | 第39-42页 |
2.2 震源机制理论研究 | 第42-53页 |
2.3 激发模拟 | 第53-56页 |
2.4 基于岩性的物理实验 | 第56-62页 |
2.5 小结 | 第62-63页 |
3 RVSP静校正理论模型试验 | 第63-80页 |
3.1 不同地表条件模型分析 | 第63-73页 |
3.2 正演分析RVSP波场及速度模型重建 | 第73-76页 |
3.3 复杂地表条件速度重建 | 第76-79页 |
3.4 小结 | 第79-80页 |
4 RVSP等效处理方法研究 | 第80-96页 |
4.1 RVSP等效地面变换 | 第80-84页 |
4.2 不同假设条件下的等效地面变换方法 | 第84-92页 |
4.3 单一目的层简单等效目的层深度选择的影响分析 | 第92-95页 |
4.4 小结 | 第95-96页 |
5 基于匹配追踪的吸收衰减估计及补偿 | 第96-109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96-99页 |
5.2 模型测试 | 第99-105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105-108页 |
5.4 小结 | 第108-109页 |
6 贵州五轮山RVSP地震数据处理 | 第109-124页 |
6.1 工区概况 | 第109-111页 |
6.2 数据采集 | 第111-116页 |
6.3 数据处理 | 第116-123页 |
6.4 小结 | 第123-12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7.1 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9页 |
作者简历 | 第139-14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