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生态体系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法治生态体系基本问题 | 第11-20页 |
2.1 法治基本问题 | 第11-16页 |
2.1.1 法治释义 | 第11-13页 |
2.1.2 法治的精神属性与内涵 | 第13-16页 |
2.2 法治的生态性表现 | 第16-18页 |
2.2.1 “生态”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6-17页 |
2.2.2 法治的生态性表现 | 第17-18页 |
2.3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梳理 | 第18-20页 |
2.3.1 建国初期的法制建设 | 第18-19页 |
2.3.2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 | 第19-20页 |
第3章 法治生态体系的内部构成 | 第20-26页 |
3.1 法治主体的界定 | 第20-21页 |
3.1.1 法治主体的基本属性 | 第20页 |
3.1.2 法治生态主体的系统性 | 第20-21页 |
3.2 法治生态体系的内部子系统划分 | 第21-26页 |
3.2.1 立法及其系统性功能 | 第21-22页 |
3.2.2 行政执法及其系统性功能 | 第22-23页 |
3.2.3 司法及其系统性功能 | 第23-24页 |
3.2.4 舆论监督及其系统性功能 | 第24-26页 |
第4章 法治生态体系的外部运行机制 | 第26-34页 |
4.1 法治的外部运行环境 | 第26-28页 |
4.1.1 法治生态与“法治政治” | 第26页 |
4.1.2 法治生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26-27页 |
4.1.3 法治生态与法治文化 | 第27-28页 |
4.2 法治生态体系的外部运行机制 | 第28-34页 |
4.2.1 生态平衡理论的法治应用 | 第28页 |
4.2.2 法治建设引入生态平衡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 第28-29页 |
4.2.3 法治生态体系运行的主要价值目标 | 第29页 |
4.2.4 法治生态体系运行的评价标准 | 第29-34页 |
第5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生态体系构建与完善 | 第34-40页 |
5.1 当代社会主义法治生态体系构建之现状 | 第34页 |
5.2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目标 | 第34-35页 |
5.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生态体系建设的困境 | 第35-37页 |
5.4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生态体系发展进路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