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9页 |
| 金宏柱教授学术简介 | 第11页 |
| 影响医学发展的背景变化呼唤诊疗方法的革新 | 第11-14页 |
| 脊柱相关疾病的广泛表现形式和危害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必要性 | 第15-19页 |
| 1 金宏柱教授“柔筋养精”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9-30页 |
| ·社会历史因素 | 第19-22页 |
| ·文化因素 | 第22-25页 |
| ·医学因素 | 第25-30页 |
| ·疾病谱的变化 | 第25-26页 |
| ·中医学术及临床地位的提升 | 第26-30页 |
| 2 金宏柱教授“柔筋养精”学术思想探析 | 第30-56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概述 | 第30-37页 |
| ·筋的含义 | 第30页 |
| ·筋的循行分布特, | 第30-31页 |
| ·筋的生理病理 | 第31-35页 |
| ·精的含义 | 第35页 |
| ·精的生理病理 | 第35-37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阐释 | 第37页 |
| ·金宏柱教授“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 第37-56页 |
| ·金宏柱教授首创“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 | 第37页 |
| ·金宏柱教授“中医运动保健处方”是该学术思想的创新典范 | 第37-38页 |
| ·金宏柱教授“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运动养生观 | 第38-41页 |
| ·“中医运动保健处方”基本内容析要 | 第41-52页 |
| ·《强壮养生方》 | 第41-43页 |
| ·《宁心安神方》 | 第43-44页 |
| ·《疏肝理气方》 | 第44-46页 |
| ·《健脾益胃方》 | 第46-48页 |
| ·《理气宣肺方》 | 第48-49页 |
| ·《固肾强腰方》 | 第49-51页 |
| ·五脏运动处方与五脏疾病归类对应关系表 | 第51-52页 |
| ·“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特色 | 第52-56页 |
| 3 “柔筋养精”理论防治脊柱相关疾病应用探索 | 第56-116页 |
| ·脊柱相关疾病概述 | 第56-57页 |
| ·源流 | 第56页 |
| ·概念探讨 | 第56-57页 |
| ·脊柱相关疾病的中西医认识 | 第57-70页 |
| ·中医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 | 第57-63页 |
| ·脊柱相关疾病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 第57-60页 |
| ·脊柱相关疾病基本病因的认识 | 第60-63页 |
| ·西医学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 | 第63-70页 |
| ·西医对脊柱的认识 | 第63-66页 |
| ·西医对脊柱疾病病因的认识 | 第66-68页 |
| ·西医对脊柱相关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 | 第68-70页 |
| ·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 第70-74页 |
| ·颈椎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 第71-72页 |
| ·胸椎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 第72-73页 |
| ·腰脊椎相关疾病临床表现 | 第73-74页 |
| ·骶脊椎及骨盆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 第74页 |
| ·脊柱相关疾病的中西医诊断 | 第74-94页 |
| ·中医学诊断法 | 第75-81页 |
| ·症状诊断 | 第75-77页 |
| ·经络腧穴诊断法 | 第77-79页 |
| ·经筋诊断法 | 第79-81页 |
| ·现代医学诊断 | 第81-91页 |
| ·颈项部检查法 | 第82-84页 |
| ·腰背部检查法 | 第84-88页 |
| ·髋部部检查法 | 第88-91页 |
| ·对于脊柱相关疾病诊断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第91-94页 |
| ·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思维 | 第91页 |
| ·关于棘突偏歪的检查 | 第91-92页 |
| ·关于X线片检查 | 第92-93页 |
| ·关于CT、MRI检查 | 第93-94页 |
| ·金宏柱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 | 第94-98页 |
| ·金宏柱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病机要点的归纳 | 第94-98页 |
| ·脊柱阴阳失衡 | 第94-96页 |
| ·脏腑不和 | 第96-97页 |
| ·经络气血阻滞 | 第97-98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在防治脊柱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 第98-116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在防治脊柱相关疾病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 第98-100页 |
| ·脊柱相关疾病的“柔筋保脊方”处方及方义解析 | 第100-115页 |
| ·“柔筋保脊方”处方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 第115-116页 |
| 4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的创新点 | 第116-124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是理论的创新 | 第116-117页 |
| ·提出“中医运动保健处方”的科学概念 | 第117-118页 |
| ·“中医运动保健处方”所蕴含“治未病”的科学理念对医学模式的影响 | 第118页 |
| ·从整体调整、分脏论养、因病施调三个部分,创立了系统、完整的“中医运动保健处方”体系 | 第118-121页 |
| ·整体调整 | 第118-119页 |
| ·分脏论养 | 第119-120页 |
| ·因病施调 | 第120-121页 |
| ·“中医运动保健处方”是中医藏象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导引吐纳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 | 第121-124页 |
| ·中医藏象理论 | 第121-122页 |
| ·经络腧穴理论 | 第122-123页 |
| ·导引吐纳实践 | 第123-124页 |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 ·系统总结了“柔筋养精”学术思想 | 第124页 |
| ·系统整理了“中医保健运动处方” | 第124页 |
| ·创编了脊柱相关疾病的中医运动处方“柔筋保脊方” | 第124-125页 |
| 6 展望与思考 | 第125-128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 | 第125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防治脊柱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125页 |
| ·“柔筋养精”学术思想指导下诊疗体系改革研究 | 第125-128页 |
| 结语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 致谢 | 第133-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