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种子处理及土壤改良对毛乌素沙地主要草本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保水剂应用现状第10-11页
        1.2.2 豆科植物-丛枝菌根真菌-根瘤菌共生体系研究第11-12页
        1.2.3 植物-藻结皮-固氮菌体系研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13页
    1.4 技术路线第13-15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5-24页
    2.1 供试材料第15-17页
        2.1.1 供试植物第15页
        2.1.2 供试菌剂第15-17页
        2.1.3 供试土壤第17页
        2.1.4 其他供试材料第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24页
        2.2.1 试验设计第17-18页
            2.2.1.1 沙打旺丸化添加保水剂试验第17页
            2.2.1.2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试验第17-18页
            2.2.1.3 人工构建苜蓿-具鞘微鞘藻-固氮菌试验第18页
        2.2.2 沙打旺丸化种子的制备及检验第18页
        2.2.3 接种方法第18-19页
            2.2.3.1 接种根瘤菌第18页
            2.2.3.2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第18-19页
            2.2.3.3 接种具鞘微鞘藻第19页
        2.2.4 试验管理条件第19-20页
            2.2.4.1 沙打旺丸化添加保水剂试验第19页
            2.2.4.2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试验第19页
            2.2.4.3 人工构建苜蓿-具鞘微鞘藻-固氮菌试验第19-20页
        2.2.5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第20页
            2.2.5.1 沙打旺丸化添加保水剂试验第20页
            2.2.5.2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试验第20页
            2.2.5.3 人工构建苜蓿-具鞘微鞘藻-固氮菌试验第20页
        2.2.6 指标测定方法第20-22页
            2.2.6.1 生物量测定第20-21页
            2.2.6.2 根系特性测定第21页
            2.2.6.3 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测定第21页
            2.2.6.4 土壤养分测定第21页
            2.2.6.5 土壤酶活性测定第21页
            2.2.6.6 细菌功能多样性测定第21页
            2.2.6.7 菌剂侵染情况的测定第21-22页
            2.2.6.8 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子鉴定第22页
        2.2.7 指标计算及数据处理第22-24页
3 保水剂丸化对飞播沙打旺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第24-29页
    3.1 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第24-25页
    3.2 抗旱试验第25-28页
        3.2.1 沙打旺幼苗枯黄-萎蔫的过程第25页
        3.2.2 保水剂对沙打旺幼苗枯黄、萎蔫速率及根长的影响第25-26页
        3.2.3 保水剂对沙打旺幼苗叶片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26-28页
    3.3 小结第28-29页
4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研究第29-43页
    4.1 植株根系根瘤菌结瘤量与丛枝菌根菌侵染率第29页
    4.2 苜蓿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子鉴定第29-31页
    4.3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第31-32页
    4.4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第32-33页
    4.5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3-34页
    4.6 接种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根际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34-39页
        4.6.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利用全部碳源变化特征第34-36页
        4.6.2 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第36-37页
        4.6.3 不同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代谢主成分分析第37-38页
        4.6.4 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4.7 小结第39-43页
        4.7.1 苜蓿根际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关系第39页
        4.7.2 苜蓿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分子鉴定第39-40页
        4.7.3 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及联合接种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第40页
        4.7.4 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及联合接种对苜蓿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第40-41页
        4.7.5 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及联合接种对苜蓿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1页
        4.7.6 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及联合接种对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41-42页
        4.7.7 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及联合接种处理的苜蓿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相关性.第42-43页
5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第43-49页
    5.1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第43页
    5.2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43-45页
    5.3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5-47页
    5.4 小结第47-49页
        5.4.1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第47-48页
        5.4.2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48页
        5.4.3 人工构建苜蓿-微鞘藻-固氮菌体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6 主要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个人简介第54-56页
导师简介第56-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嫩艾美耳球虫EtMic2蛋白与鸡IL-18共表达核酸疫苗的研究
下一篇:随机时滞Hamilton系统的鲁棒控制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