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一、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的演进 | 第13-16页 |
(一) 民族主义公民教育观 | 第13-14页 |
(二) 中西调和的公民教育观 | 第1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公民教育观 | 第14-16页 |
二、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6-29页 |
(一) 李大钊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第16-21页 |
1. 李大钊公民教育的目标 | 第16-17页 |
2. 李大钊公民教育的内容 | 第17-21页 |
(二) 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的对象 | 第21-23页 |
1. 青少年是公民教育的重点对象 | 第21-22页 |
2. 工农群众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对象 | 第22-23页 |
3. 社会精英人物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对象 | 第23页 |
(三) 李大钊公民教育实施的原则 | 第23-24页 |
1. 终身教育的原则 | 第23页 |
2. 全民教育的原则 | 第23-24页 |
3. 物心两面改造的原则 | 第24页 |
4. 社会共建的原则 | 第24页 |
(四) 李大钊公民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 第24-29页 |
1. 李大钊公民教育的途径 | 第24-26页 |
2. 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实施的方法 | 第26-29页 |
三、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的特色与局限 | 第29-34页 |
(一) 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的特色 | 第29-31页 |
1. 把自由作为公民资格的核心 | 第29-30页 |
2. 主张教育要与经济相适应 | 第30页 |
3. 实施公民教育的依靠力量---劳工阶层 | 第30-31页 |
(二) 李大钊公民教育理论的局限 | 第31-34页 |
1. 群枢理论中的理想主义倾向 | 第31-32页 |
2. 调和论引发的公民观的内在冲突 | 第32-33页 |
3. 平民主义思想中的空想主义色彩 | 第33-34页 |
四、李大钊公民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4-39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权利意识和权利参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 第34-3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 第35-36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 第36-37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校隐形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 第37-38页 |
(五) 始终把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