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铜基催化剂催化过硫酸钾降解含酚废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1 铜基催化剂第10-12页
        1.1.1 氧化铜第10页
        1.1.2 复合铜盐第10-12页
    1.2 高级氧化技术第12-13页
        1.2.1 Fenton氧化法第12-13页
        1.2.2 O_3氧化法第13页
    1.3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第13-16页
        1.3.1 过硫酸盐简介第14页
        1.3.2 基于PS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含酚废水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1 含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第16-17页
        1.4.2 含酚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3 PS高级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研究进展第19页
    1.5 选题依据第19-20页
第2章 氧化铜催化过硫酸钾去除苯酚的研究第20-5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试剂和设备第20-22页
        2.2.1 实验试剂和设备第20-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6页
        2.3.1 CuO的制备第22页
        2.3.2 CuO催化PS去除苯酚实验第22-23页
        2.3.3 实验分析方法第23-24页
        2.3.4 CuO的表征分析第24-26页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26-36页
        2.4.1 CuO的XRD、SEM及TEM表征第26-29页
        2.4.2 CuO催化PS去除苯酚的动力学研究第29-32页
        2.4.3 不同pH值对CuO/PS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2页
        2.4.4 不同PS用量对CuO/PS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2.4.5 不同初始浓度苯酚的去除效率对比第33-34页
        2.4.6 苯酚去除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溶液中TOC含量分析第34-36页
        2.4.7 苯酚去除量与PS消耗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第36页
    2.5 CuO/PS体系去除苯酚机制的研究第36-55页
        2.5.1 自由基掩蔽剂对苯酚去除的影响第36-39页
        2.5.2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红外表征及固体TOC测定的结果分析第39-40页
        2.5.3 反应后固体表面吸附物质的红外及元素分析表征第40-41页
        2.5.4 SSNMR表征分析第41-42页
        2.5.5 XPS表征分析第42-44页
        2.5.6 NaF和无机阴离子添加对苯酚去除的影响及等电位点测定第44-48页
        2.5.7 体系中PS消耗量与SO_4~(2-)生成量第48-49页
        2.5.8 机制探究第49-55页
        2.5.9 CuO的重复利用性第55页
    2.6 小结第55-58页
第3章 复合铜盐催化过硫酸钾去除苯酚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第58-72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实验试剂和设备第58页
        3.2.1 实验试剂和设备第58页
    3.3 实验方法第58-59页
        3.3.1 复合铜盐的制备第58-59页
        3.3.2 Cu_2(NO_3)(OH)_3催化PS去除苯酚实验第59页
        3.3.3 实验分析方法第59页
        3.3.4 Cu_2(NO_3)(OH)_3的表征第59页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9-70页
        3.4.1 Cu_2(NO_3)(OH)_3的XRD、SEM及FTIR表征第59-61页
        3.4.2 Cu_2(NO_3)(OH)_3催化PS去除苯酚的动力学研究第61-63页
        3.4.3 不同pH值对Cu_2(NO_3)(OH)_3/PS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3-64页
        3.4.4 不同PS用量对Cu_2(NO_3)(OH)_3/PS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3.4.5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苯酚去除过程的影响第65-66页
        3.4.6 Cu_2(NO_3)(OH)_3催化PS去除苯酚过程中的TOC变化第66-68页
        3.4.7 自由基掩蔽剂对苯酚去除速率与效率的影响第68-69页
        3.4.8 EPR表征第69-70页
    3.5 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4.1 结论第72页
    4.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泉州环湾区域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下一篇:掺杂硅酸锂基吸附剂对CO2的吸附及其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