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提高采收率方法论文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评价及产能模拟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8页
        1.1.1 页岩气藏的特征第10-12页
        1.1.2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技术第12-13页
        1.1.3 页岩裂缝扩展模型第13-17页
        1.1.4 页岩气产能预测模型第17-18页
    1.2 研究思路和意义第18-21页
        1.2.1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2.2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页岩可压性评价第21-44页
    2.1 全岩和粘土矿物分析第21-22页
        2.1.1 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第21-22页
        2.1.2 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第22页
    2.2 岩石密度试验第22-23页
        2.2.1 试验原理第22页
        2.2.2 仪器设备第22页
        2.2.3 试样制备第22-23页
        2.2.4 试验步骤第23页
        2.2.5 测试结果第23页
    2.3 水平地应力测试第23页
    2.4 三轴应力测试第23-29页
        2.4.1 试验目的与原理第23页
        2.4.2 实验步骤第23-24页
        2.4.3 计算公式第24页
        2.4.4 实验结果第24-29页
    2.5 抗张强度测试第29-31页
        2.5.1 测试原理第29页
        2.5.2 仪器设备第29-30页
        2.5.3 测试步骤第30页
        2.5.4 测试结果第30-31页
    2.6 抗剪强度测试第31-36页
        2.6.1 测试原理第31页
        2.6.2 仪器设备第31-32页
        2.6.3 测试结果第32-36页
    2.7 断裂韧性测试第36页
    2.8 脆性指数第36-37页
    2.9 页岩硬度测试第37-40页
    2.10 页岩可压性评判标准第40-43页
    2.11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数学模型研究第44-67页
    3.1 单一介质模型第44-50页
        3.1.1 黑油模型第44-46页
        3.1.2 吸附气处理方法第46-48页
        3.1.3 离散裂缝模型第48-50页
    3.2 双重介质模型第50-53页
        3.2.1 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第50-52页
        3.2.2 气体的扩散第52页
        3.2.3 双孔单渗模型第52-53页
    3.3 有限差分离散法第53-60页
    3.4 单一介质模型与双重介质模型的对比第60-66页
    3.5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页岩气藏体积压裂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67-108页
    4.1 基质渗透率第67-70页
    4.2 人工裂缝参数第70-76页
        4.2.1 裂缝长度第71-73页
        4.2.2 导流能力第73-74页
        4.2.3 裂缝条数第74-76页
    4.3 天然裂缝参数第76-82页
        4.3.1 导流能力第76-77页
        4.3.2 天然裂缝间距第77-80页
        4.3.3 天然裂缝分布第80-82页
    4.4 同步压裂第82-84页
    4.5 改造体积第84-86页
    4.6 气体吸附解吸作用第86-87页
    4.7 敏感因素分析第87-94页
        4.7.1 正交试验方法第88-89页
        4.7.2 影响因素的排序第89-91页
        4.7.3 层次分析法第91-92页
        4.7.4 PB试验法第92-94页
    4.8 改造体积的确定第94-107页
    4.9 小结第107-108页
第五章 实例分析第108-123页
    5.1 A区块基本状况第108-110页
    5.2 A区块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第110-112页
    5.3 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第112-121页
        5.3.1 直井和水平井产能对比第112-113页
        5.3.2 裂缝参数的影响第113-121页
    5.4 小结第121-123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稀土氮碳共渗层相结构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研究(194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