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环境问题 | 第11页 |
1.2 解决方法 | 第11-12页 |
1.3 光催化技术 | 第12-16页 |
1.3.1 半导体光催化的原理 | 第12-13页 |
1.3.2 提高光催化的方法 | 第13-14页 |
1.3.3 异质结光催化剂 | 第14-16页 |
1.4 Ag_3PO_4、ZIF-8、Bi_4O_5Br_2的简介 | 第16-22页 |
1.4.1 Ag_3PO_4的简介 | 第16-17页 |
1.4.2 ZIFs的简介 | 第17-18页 |
1.4.3 Bi_4O_5Br_2的简介 | 第18-20页 |
1.4.4 Ag_3PO_4和Bi_4O_5Br_2的不足之处 | 第20页 |
1.4.5 Ag_3PO_4和Bi_4O_5Br_2的改性 | 第20-22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手段 | 第24-25页 |
2.4 催化剂活性的测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Bi_4O_5Br_2/ZIF-8异质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7-43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3.3.1 XRD分析 | 第29-30页 |
3.3.2 FT-IR图谱 | 第30-31页 |
3.3.3 XPS分析 | 第31-32页 |
3.3.4 BET分析 | 第32-33页 |
3.3.5 TEM分析 | 第33-34页 |
3.3.6 PC分析 | 第34-35页 |
3.3.7 EIS分析 | 第35页 |
3.3.8 DRS分析 | 第35-37页 |
3.3.9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7-38页 |
3.3.10 捕获剂实验 | 第38-39页 |
3.3.11 ESR分析 | 第39页 |
3.4 光催化机理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Ag_3PO_4/ZIF-8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3-57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4.3.1 XRD分析 | 第45页 |
4.3.2 XPS分析 | 第45-47页 |
4.3.3 FT-IR分析 | 第47页 |
4.3.4 SEM分析 | 第47-48页 |
4.3.5 BET分析 | 第48-49页 |
4.3.6 PC和EIS分析 | 第49-50页 |
4.3.7 DRS分析 | 第50-51页 |
4.3.8 光催化剂活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9 催化剂的稳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4.3.10 捕获剂实验 | 第53-54页 |
4.3.11 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