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的耕地整治优先度评价--以武山县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14页 |
1.2.1 土地整治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11页 |
1.2.2 土地整治景观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土地整治优先度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4 综合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2 自然概况 | 第18-19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2.2.2 气候水文 | 第18页 |
2.2.3 土壤 | 第18-19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页 |
2.4 土地利用概况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 第20-28页 |
3.1 空间尺度选择 | 第20页 |
3.1.1 研究区尺度 | 第20页 |
3.1.2 景观格局尺度 | 第20页 |
3.1.3 整治项目尺度 | 第20页 |
3.2 研究数据 | 第20-21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3.3.1 景观格局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3.3.2 综合潜力评价方法 | 第22-25页 |
3.3.3 耕地整治优先度确定方法 | 第25-26页 |
3.3.4 整治分区划定方法 | 第26页 |
3.3.5 指标权重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4.1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4.1.1 景观指数空间分异 | 第28-29页 |
4.1.2 耕地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4.2 耕地整治综合潜力分析 | 第32-37页 |
4.2.1 数量潜力分析 | 第32页 |
4.2.2 质量潜力分析 | 第32-34页 |
4.2.3 生态潜力分析 | 第34-35页 |
4.2.4 综合潜力分析 | 第35-37页 |
4.3 耕地整治优先度等级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分区及建议模式 | 第40-42页 |
5.1 武山县耕地整治分区及模式 | 第40-42页 |
5.1.1 渭河北部黄土丘陵综合整治区 | 第40页 |
5.1.2 渭河南部黄土丘陵综合整治区 | 第40-41页 |
5.1.3 南部浅山林地综合整治区 | 第41-42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2-45页 |
6.1 讨论 | 第42页 |
6.2 结论 | 第42-43页 |
6.3 创新与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