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观及其人文价值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条件 | 第17-2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科学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7-21页 |
一、马克思科学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科学观形成的人文哲学基础 | 第18-19页 |
三、马克思科学观形成的工业革命背景 | 第19-20页 |
四、马克思科学观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科学观的历史生成 | 第21-26页 |
一、马克思早期自然哲学研究时期——科学观萌芽 | 第21-22页 |
二、马克思哲学创立时期——科学观初步建立 | 第22-24页 |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探究时期——科学观发展成熟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观的基本内容 | 第26-39页 |
第一节 科学概念的多维阐释 | 第26-31页 |
一、科学是实验的科学 | 第26-27页 |
二、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 第27-28页 |
三、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 第28-29页 |
四、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 | 第29-30页 |
五、科学是关于人发展的历史科学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科学的起源及其发展 | 第31-34页 |
一、人类实践的发展:科学产生的根源 | 第31-32页 |
二、人类生产的需要: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 第32-33页 |
三、人类社会现实的状况:科学发展的条件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科学对社会的革命性作用 | 第34-39页 |
一、科学发展促使人类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 第34-36页 |
二、科学发展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 第36-37页 |
三、科学发展促进政治文明不断进步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的科学异化理论 | 第39-47页 |
第一节 科学与人的本质 | 第39-41页 |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 | 第39-40页 |
二、科学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科学异化的根源及其表现 | 第41-44页 |
一、科学的异化及其根源 | 第41-42页 |
二、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科学异化的扬弃 | 第44-47页 |
一、科学异化的扬弃以制度变革为基础 | 第45页 |
二、科学异化的扬弃以人的引导为保证 | 第45-46页 |
三、科学异化的扬弃以科学发展为动力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科学观的人文价值及当代实践 | 第47-5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科学观人文价值的表现 | 第47-50页 |
一、马克思科学观在物质生活层面的人文价值 | 第47-48页 |
二、马克思科学观在精神生活层面的人文价值 | 第48-5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科学观人文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路径 | 第50-54页 |
一、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第50-51页 |
二、健全科学发展及其运行的伦理道德规范 | 第51-52页 |
三、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协调发展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