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柳宗元与中唐《春秋》新经学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3页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 第13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中唐啖、赵、陆《春秋》新经学概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以经为本,不迷信注疏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通经致用,反对章句之学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大胆疑古,不拘泥师说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尊崇王权,反对争霸 | 第21-22页 |
第五节 民本思想 | 第22-23页 |
第六节 政治改革 | 第23页 |
第七节 忠道原情 | 第23-24页 |
第八节 啖、赵分歧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春秋》学派与“异儒”形象 | 第25-36页 |
第一节 新《春秋》学派与中唐儒学转向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急功速进 | 第26-29页 |
第三节 融合诸家学说 | 第29-32页 |
第四节 天命观与鬼神观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吕温、柳宗元的文道观 | 第36-44页 |
第一节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道为文本,文以明道 | 第39-44页 |
第四章 新经学传人吕温、柳宗元的文学创作 | 第44-61页 |
第一节 《春秋》新经学对吕、柳文学观影响概述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以民为本,辅时及物 | 第45-49页 |
第三节 强调正君、责君之义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忠道原情,以权辅正 | 第50-54页 |
第五节 义例谨严的文章法度 | 第54-58页 |
第六节 史传文学对文风的影响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