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 1.1.1 沈阳城市发展及建筑概述 | 第13-15页 |
| 1.1.2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形成背景 | 第15-17页 |
| 1.2 课题研究对象及界定 | 第17-20页 |
| 1.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1.2.2 研究对象的时间界定 | 第17-18页 |
| 1.2.3 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 | 第18-20页 |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1.3.1 国内 | 第20-21页 |
| 1.3.2 国外 | 第21-22页 |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1.4.1 比较法 | 第22页 |
| 1.4.2 类型学 | 第22页 |
| 1.4.3 数据统计法 | 第22页 |
| 1.4.4 研究框架图 | 第22-24页 |
| 1.5 沈阳近代建筑特征 | 第24-29页 |
| 1.5.1 建筑空间布局 | 第24-25页 |
| 1.5.2 建筑立面形态 | 第25-27页 |
| 1.5.3 材料与技术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空间差异 | 第29-47页 |
| 2.1 建筑功能空间差异 | 第29-40页 |
| 2.1.1 建筑功能与空间大小差异 | 第30-34页 |
| 2.1.2 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形态差异 | 第34-40页 |
| 2.2 建筑与空间尺度比例差异 | 第40-46页 |
| 2.2.1 建筑与街道的空间尺度差异 | 第40-44页 |
| 2.2.2 建筑平面空间比例差异 | 第44-4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形态差异 | 第47-87页 |
| 3.1 建筑立面风格样式及构图差异 | 第47-64页 |
| 3.1.1 新古典式建筑 | 第47-54页 |
| 3.1.2 多类折衷式建筑 | 第54-58页 |
| 3.1.3 本土化折衷式建筑 | 第58-62页 |
| 3.1.4 早期过渡现代主义建筑 | 第62-64页 |
| 3.2 建筑细部构件及装饰 | 第64-82页 |
| 3.2.1 柱式 | 第65-71页 |
| 3.2.2 檐部 | 第71-75页 |
| 3.2.3 屋顶 | 第75-79页 |
| 3.2.4 门窗 | 第79-82页 |
| 3.3 建筑色彩与元素组合 | 第82-85页 |
| 3.3.1 建筑色彩 | 第82-84页 |
| 3.3.2 元素运用的韵律与协调 | 第84-8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四章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技术材料的区别 | 第87-101页 |
| 4.1 建筑技术设备发展更新后的影响 | 第87-90页 |
| 4.1.1 建筑内交通设备的差异 | 第87-88页 |
| 4.1.2 建筑设备系统的差异 | 第88-90页 |
| 4.2 建筑材料及结构的区别 | 第90-99页 |
| 4.2.1 砖的应用 | 第90-92页 |
| 4.2.2 混凝土的使用 | 第92-95页 |
| 4.2.3 建筑结构的差异 | 第95-9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五章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差异原因 | 第101-119页 |
| 5.1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内不同文化根基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 5.1.1 沈阳地区传统文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5.1.2 外来西洋文化的融入与转译 | 第103-105页 |
| 5.2 管理、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 5.2.1 奉系军阀主导掌控下对老城区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5.2.2 日本掌控下对满铁附属地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5.2.3 多方势力共同作用下的商埠地建筑形态 | 第107-109页 |
| 5.3 设计师对建筑形态形成的主导因素 | 第109-114页 |
| 5.3.1 国内建筑师和建筑工匠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 5.3.2 日本建筑师的设计实践 | 第112-113页 |
| 5.3.3 外国建筑师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 5.4 建筑功能类型的驱动 | 第114-117页 |
| 5.4.1 新生活方式多样性 | 第114-116页 |
| 5.4.2 建筑功能类型多样化 | 第116-11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9-127页 |
| 6.1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之“同型异态” | 第119-121页 |
| 6.2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 | 第121-122页 |
| 6.3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差异性对今天的启示 | 第122-124页 |
| 6.4 沈阳近代三大板块西洋风建筑的保护 | 第124-127页 |
| 附录 | 第127-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 | 第135-137页 |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