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述 | 第17-25页 |
2.1 90 后大学生概述 | 第17-19页 |
2.1.1 90 后大学生界定 | 第17页 |
2.1.2 90 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 第17-19页 |
2.2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概述 | 第19-22页 |
2.2.1 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 | 第19-20页 |
2.2.2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3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构成 | 第21-22页 |
2.3 提高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第22-24页 |
2.3.1 90 后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2-23页 |
2.3.2 适应社会需要实现就业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2.3.3 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调查及分析 | 第25-40页 |
3.1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 | 第25页 |
3.2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5-32页 |
3.2.1 社会认知能力状况 | 第25-27页 |
3.2.2 学习适应能力状况 | 第27-28页 |
3.2.4 抗挫折能力状况 | 第28-29页 |
3.2.5 人际交往能力状况 | 第29-31页 |
3.2.6 独立生活能力状况 | 第31页 |
3.2.7 社会实践能力状况 | 第31-32页 |
3.3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3.1 社会认知有待提高 | 第33页 |
3.3.2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 第33-34页 |
3.3.3 抗挫折能力较差 | 第34页 |
3.3.4 沟通协调能力欠缺 | 第34页 |
3.3.5 独立生活能力弱化 | 第34-35页 |
3.3.6 社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 | 第35页 |
3.4 影响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因素 | 第35-39页 |
3.4.1 90 后大学生自身因素 | 第36页 |
3.4.2 家庭教育因素 | 第36-37页 |
3.4.3 学校教育因素 | 第37-38页 |
3.4.4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8页 |
3.4.5 网络信息化影响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培养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 第40-50页 |
4.1 培养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则 | 第40-42页 |
4.1.1 遵循 90 后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原则 | 第40-41页 |
4.1.2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培养原则 | 第41-42页 |
4.1.3 遵循知行统一原则 | 第42页 |
4.2 培养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 第42-43页 |
4.2.1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 第42-43页 |
4.2.2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 第43页 |
4.2.3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 第43页 |
4.3 提高 90 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 | 第43-49页 |
4.3.1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 第44-45页 |
4.3.2 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第45页 |
4.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 | 第45-46页 |
4.3.4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 第46-47页 |
4.3.5 加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力度提高竞争力 | 第47-48页 |
4.3.6 加强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