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用梁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引言第8页
    1.2 混用梁的概念介绍第8-9页
    1.3 混用梁的研究与应用第9-1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3 国内外主要应用第11-12页
    1.4 混用梁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2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二章 多钢种混用梁的理论研究第14-20页
    2.1 混用梁的组合形式第14页
    2.2 混用梁的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第14-20页
        2.2.1 陈绍蕃法第14-15页
        2.2.2 麻京生法第15-16页
        2.2.3 娄廷会法第16-20页
第三章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理论体系第20-33页
    3.1 引言第20页
    3.2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第20-22页
        3.2.1 国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20-21页
        3.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3.3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第22-25页
        3.3.1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第22-23页
        3.3.2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第23-25页
    3.4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及抗震能力评估第25-30页
        3.4.1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第25页
        3.4.2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第25-30页
    3.5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及破坏机构第30-32页
        3.5.1 计算模型第30-31页
        3.5.2 破坏机构第31-32页
    3.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多钢种混用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第33-43页
    4.1 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第33页
        4.1.1 ANSYS 软件组成第33页
        4.1.2 ANSYS 软件主要分析步骤第33页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33-35页
        4.2.1 基本假定第33页
        4.2.2 单元选取第33-34页
        4.2.3 几何模型选取及边界约束建立第34页
        4.2.4 网格划分第34-35页
    4.3 参数研究第35-42页
        4.3.1 翼缘宽厚比第36-39页
        4.3.2 截面高宽比第39-42页
    4.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多钢种混用框架结构的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第43-72页
    5.1 引言第43页
    5.2 分析案例第43-46页
        5.2.1 工程概况第43-44页
        5.2.2 建立结构整体模型第44-45页
        5.2.3 主要分析内容第45-46页
    5.3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6-50页
        5.3.1 侧向水平加载模式及分析工况的选取第46-48页
        5.3.2 塑性铰定义第48-50页
    5.4 混用梁结构与普通梁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第50-54页
        5.4.1 结构振型周期、频率的对比分析第50-51页
        5.4.2 结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对比分析第51-54页
    5.5 混用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第54-70页
        5.5.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第54-55页
        5.5.2 性能点第55-59页
        5.5.3 楼层位移、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第59-68页
        5.5.4 塑性铰的分布及破坏形式第68-70页
    5.6 经济性分析第70页
    5.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结论与展望第72-75页
    结论第72-74页
    今后尚待研究的问题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暂态电能质量扰动的分类辨识
下一篇:无背索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