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苜蓿简介 | 第12页 |
1.2 卫星搭载概述 | 第12-13页 |
1.3 卫星搭载诱变机理 | 第13-15页 |
1.3.1 卫星搭载的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1.3.2 卫星搭载的特点、前景及展望 | 第14-15页 |
1.4 卫星搭载在牧草上的应用 | 第15-18页 |
1.4.1 牧草卫星搭载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2 牧草在卫星搭载方面的应用 | 第16-18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卫星搭载对苜蓿发芽率及形态指标的影响 | 第19-36页 |
2.1 材料、仪器和药品 | 第19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仪器 | 第19页 |
2.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1 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 | 第19页 |
2.2.2 幼苗的培养及出苗率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3 苜蓿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4页 |
2.3.1 卫星搭载对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卫星搭载对苜蓿幼苗出苗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3 卫星搭载对苜蓿株高、丛径、分枝数的影响 | 第22-26页 |
2.3.4 卫星搭载对苜蓿叶长、叶宽、叶面积和茎粗的影响 | 第26-30页 |
2.3.5 形态指标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30-34页 |
2.4 讨论 | 第34页 |
2.5 小结 | 第34-36页 |
3 苜蓿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分析 | 第36-45页 |
3.1 材料、仪器和药品 | 第36-37页 |
3.1.1 材料 | 第36页 |
3.1.2 仪器 | 第36页 |
3.1.3 主要药品 | 第36页 |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6-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样品的提取 | 第37页 |
3.2.2 配胶 | 第37-38页 |
3.2.3 凝胶板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4 样品上样与电泳 | 第39页 |
3.2.5 凝胶板的剥离与固定 | 第39页 |
3.2.6 染色与记录结果 | 第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3.1 过氧化物同工酶(POD)的酶谱分析 | 第39-42页 |
3.3.2 同工酶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4 卫星搭载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5-60页 |
4.1 材料、仪器和药品 | 第45-46页 |
4.1.1 材料 | 第45页 |
4.1.2 仪器 | 第45页 |
4.1.3 主要药品和试剂的配制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4.2.1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4.2.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47页 |
4.2.3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4.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4.2.5 苜蓿产量的测定 | 第49页 |
4.2.6 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4.3.1 卫星搭载对苜蓿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卫星搭载对苜蓿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卫星搭载对苜蓿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4 卫星搭载对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5 卫星搭载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6 模糊隶属法综合性评价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59页 |
4.5 小结 | 第59-60页 |
5 卫星搭载对苜蓿差异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60-79页 |
5.1 材料、仪器和药品 | 第60-63页 |
5.1.1 材料 | 第60页 |
5.1.2 仪器 | 第60页 |
5.1.3 主要药品 | 第60-61页 |
5.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61-63页 |
5.2 蛋白质的提取、裂解和定量 | 第63-65页 |
5.2.1 蛋白质的提取 | 第63-64页 |
5.2.2 蛋白质的裂解和定量 | 第64-65页 |
5.3 双向电泳实验 | 第65-69页 |
5.3.1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65-67页 |
5.3.2 胶条的平衡及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67-68页 |
5.3.3 凝胶的染色 | 第68页 |
5.3.4 凝胶的图像分析 | 第68-69页 |
5.4 结果和分析 | 第69-78页 |
5.4.1 两种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69-71页 |
5.4.2 向电泳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1-73页 |
5.4.3 卫星搭载苜蓿凝胶图像的分析 | 第73-78页 |
5.5 讨论 | 第78页 |
5.6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A 苜蓿发芽及种植 | 第85-86页 |
附录B 苜蓿株系 | 第86-87页 |
附录C 表达量发生改变的蛋白质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