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范围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28页 |
1.2.1 对产业法研究的简要综述 | 第12-22页 |
1.2.2 对法律经济分析研究的简要综述 | 第22-28页 |
1.2.3 研究本选题之必要 | 第28页 |
1.3 研究设想和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预期结果和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2章 产业法的经济属性分析 | 第30-64页 |
2.1 对产业及产业法的基本认识 | 第30-40页 |
2.1.1 关于产业 | 第30-34页 |
2.1.2 关于产业法 | 第34-37页 |
2.1.3 产业与产业法的结合及其经济属性 | 第37-40页 |
2.2 产业法的调整对象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40-50页 |
2.2.1 产业经济组织关系 | 第40-44页 |
2.2.2 产业经济管理关系 | 第44-48页 |
2.2.2.1 产业规制关系 | 第45-46页 |
2.2.2.2 产业调控关系 | 第46-48页 |
2.2.3 产业竞争与协作关系 | 第48-50页 |
2.3 产业法的经济政策法属性 | 第50-55页 |
2.3.1 传统理念下对产业法和产业政策的定位 | 第50-51页 |
2.3.2 法律的政策化 | 第51-54页 |
2.3.3 政策的法律化 | 第54-55页 |
2.4 产业法的资源属性 | 第55-58页 |
2.4.1 产业法的资源属性来自于社会的科学分工 | 第56页 |
2.4.2 产业法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 第56-58页 |
2.4.3 产业法资源供给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 第58页 |
2.5 产业法是法学和产业经济学共同研究的对象 | 第58-61页 |
2.5.1 范畴共用问题 | 第58-59页 |
2.5.2 遵循规律的一致性问题 | 第59-60页 |
2.5.3 研究目标的一致性问题 | 第60-6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3章 产业法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学方法 | 第64-95页 |
3.1 市场经济的理论假设及其实践 | 第64-78页 |
3.1.1 以市场和市场机制配置经济资源 | 第64-65页 |
3.1.2 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65-66页 |
3.1.3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介入 | 第66-69页 |
3.1.4 “政府失灵”问题 | 第69-73页 |
3.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定位 | 第73-75页 |
3.1.6 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 | 第75-78页 |
3.2 生产要素的分析 | 第78-84页 |
3.2.1 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要素分析 | 第79-81页 |
3.2.2 资本要素分析 | 第81-83页 |
3.2.3 技术要素分析 | 第83-84页 |
3.2.4 信息要素分析 | 第84页 |
3.3 法律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 第84-90页 |
3.3.1 总体上的市场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 | 第85-86页 |
3.3.2 法律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86-88页 |
3.3.3 法律的均衡分析 | 第88-89页 |
3.3.4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 第89-90页 |
3.4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方法 | 第90-93页 |
3.4.1 以社会整体主义取代市场自由主义 | 第91页 |
3.4.2 自组织理论方法 | 第91-92页 |
3.4.3 博弈论方法 | 第92-9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4章 产业规制法的经济学分析 | 第95-147页 |
4.1 产业规制法的定位 | 第95-98页 |
4.1.1 产业规制法确定的产业规制主体是政府 | 第95页 |
4.1.2 产业规制法是法律对市场主体行为规制的再规制 | 第95-98页 |
4.2 产业规制法中的规则形态 | 第98-109页 |
4.2.1 定义与范畴规范 | 第98-101页 |
4.2.2 职权与职责性规范 | 第101-104页 |
4.2.3 禁止性规范 | 第104-108页 |
4.2.4 限制性规范 | 第108-109页 |
4.3 产业规制法规范法例与事例的实证分析 | 第109-141页 |
4.3.1 定义与范畴规范分析:以教育产业为例 | 第109-123页 |
4.3.2 职权职责规范分析——以反垄断法管理机构与职责配置为例 | 第123-133页 |
4.3.3 产业规制禁止与限制性规范分析:以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为例 | 第133-1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1-147页 |
第5章 产业促进法的经济学分析 | 第147-178页 |
5.1 产业促进法的定位 | 第147-154页 |
5.1.1 对产业促进法是产业规制法补充观点的质疑 | 第147-148页 |
5.1.2 产业促进法的目的和产业选择 | 第148-149页 |
5.1.3 产业促进法的经济政策工具分析 | 第149-154页 |
5.2 产业促进法规范的经济分析 | 第154-164页 |
5.2.1 产业促进法规范的类别分析 | 第154-157页 |
5.2.2 产业促进法规范的非均衡性 | 第157页 |
5.2.3 产业促进法主体规范的经济分析 | 第157-164页 |
5.3 中国产业促进法的需求和供给分析 | 第164-173页 |
5.3.1 产业促进法的需求分析 | 第164-167页 |
5.3.2 产业促进法的供给分析 | 第167-170页 |
5.3.3 产业促进法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分析 | 第170-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3-17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8-182页 |
6.1 三点结论 | 第178-179页 |
6.2 三点主要创新之处 | 第179页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79-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4-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94-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