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BCNU与其增敏剂BG的处方前研究 | 第17-40页 |
第一节 BCNU和BG的处方前研究 | 第18-29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8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18页 |
1.2 仪器 | 第1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1 UV法确定检测波长 | 第18-19页 |
2.2 BCNU和BG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9-20页 |
2.3 考察BCNU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2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0-29页 |
3.1 UV法确定检测波长 | 第20-21页 |
3.2 BCNU和BG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1-27页 |
3.3 考察BCNU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27-29页 |
第二节 BCNU与其增敏剂BG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29-40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29-30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29页 |
1.2 仪器 | 第29-30页 |
1.3 细胞株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30页 |
2.2 MTT法考察细胞毒性 | 第30-31页 |
2.3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3.1 BG细胞毒性考察 | 第32页 |
3.2 BG给药浓度和时间对增敏作用的影响 | 第32-35页 |
3.3 BCNU和BG联合给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 | 第35-36页 |
3.4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39页 |
4.1 BG增敏作用与MGMT活性、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4.2 BCNU的稳定性 | 第38-39页 |
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二章 (BCNU+BG)-PLGA/CS双层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40-55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41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41页 |
1.2 仪器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1 BCNU纳米粒的制备和工艺优化 | 第41-42页 |
2.2 BCNU+BG纳米粒的制备 | 第42页 |
2.3 纳米粒理化性质的表征 | 第42页 |
2.4 纳米粒中BCNU和BG的测定 | 第42-43页 |
2.5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第43-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53页 |
3.1 纳米粒中BCNU和BG的测定 | 第44-45页 |
3.2 BCNU纳米粒的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优化 | 第45-51页 |
3.3 (BCNU+BG)-PLGA/CS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 第51页 |
3.4 纳米粒形态 | 第51-52页 |
3.5 纳米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4页 |
4.1 壳聚糖吸附到PLGA纳米粒表面的机理 | 第53-54页 |
4.2 BCNU与BG的联合给药 | 第54页 |
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PLGA/CS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 第55-78页 |
第一节 PLGA/CS载药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 第55-63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55-56页 |
1.2 仪器 | 第56页 |
1.3 细胞株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2.1 体外释放 | 第56-57页 |
2.2 体外血浆中稳定性 | 第57页 |
2.3 溶血毒性考察 | 第57页 |
2.4 细胞毒性考察 | 第57-5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8-63页 |
3.1 体外释放 | 第58-59页 |
3.2 体外血浆中稳定性 | 第59-60页 |
3.3 溶血毒性考察 | 第60页 |
3.4 细胞毒性考察 | 第60-63页 |
第二节 荧光探针标记的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和体外研究 | 第63-78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63-64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63-64页 |
1.2 仪器 | 第64页 |
1.3 细胞株 | 第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2.1 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2.2 香豆素6纳米粒的制备 | 第65页 |
2.3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可行性考察 | 第65-66页 |
2.4 定性考察细胞摄取 | 第66页 |
2.5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 | 第66页 |
2.6 细胞摄取机理 | 第66-6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7-75页 |
3.1 香豆素6的HPLC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3.2 香豆素6纳米粒的表征 | 第68-69页 |
3.3 纳米粒中香豆素6的测定 | 第69-70页 |
3.4 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70页 |
3.5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可行性考察 | 第70-71页 |
3.6 定性考察细胞摄取 | 第71-72页 |
3.7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 | 第72-73页 |
3.8 细胞摄取机理 | 第73-75页 |
4 讨论 | 第75-77页 |
4.1 (BCNU+BG)-PLGA/CS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 第75页 |
4.2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 | 第75-76页 |
4.3 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的可行性 | 第76页 |
4.4 细胞摄取机理 | 第76-77页 |
5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PLGA/CS双层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 第78-104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78-79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78页 |
1.2 仪器 | 第78-7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79页 |
1.4 细胞株 | 第7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9-83页 |
2.1 药动学和组织分布 | 第79-80页 |
2.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香豆素6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0-82页 |
2.3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BG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2-8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3-102页 |
3.1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香豆素6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3-90页 |
3.2 血浆和组织样品中BG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90-96页 |
3.3 Fischer344大鼠的体内药动学 | 第96-99页 |
3.4 F98荷瘤大鼠的组织分布 | 第99-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3页 |
4.1 影响PLGA/CS纳米粒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的因素 | 第102页 |
4.2 纳米递药系统跨越血脑屏障 | 第102-103页 |
5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纳米粒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 第104-116页 |
1 材料和仪器 | 第104-105页 |
1.1 材料和试剂 | 第104页 |
1.2 仪器 | 第104-105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05页 |
1.4 细胞株 | 第10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2.1 F98荷瘤大鼠的模型建立 | 第105页 |
2.2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 第105页 |
2.3 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 第105-106页 |
2.4 F98荷瘤大鼠MRI影像学观察 | 第106页 |
2.5 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 第106-107页 |
2.6 数据统计 | 第10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7-114页 |
3.1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 第107-108页 |
3.2 F98荷瘤大鼠体内抗肿瘤活研究 | 第108-112页 |
3.3 肿瘤组织的HE染色观察 | 第112-113页 |
3.4 TUNEL法检测组织水平的凋亡 | 第113-114页 |
4 讨论 | 第114-115页 |
4.1 F98脑胶质瘤模型 | 第114-115页 |
4.2 核磁共振成像 | 第115页 |
4.3 BCNU+BG纳米粒的抗肿瘤活性 | 第115页 |
5 小结 | 第115-116页 |
全文总结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在校期间已获成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