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次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虚拟形象引发法律纠纷 | 第10-13页 |
1.1.1 “五朵金花”案 | 第10-11页 |
1.1.2 “刀郎”案 | 第11-12页 |
1.1.3 “蜡笔小新”案 | 第12-13页 |
1.2 案件评析 | 第13-14页 |
2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概念的界定 | 第14-29页 |
2.1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历史沿革 | 第14-19页 |
2.1.1 商品化权的起源 | 第14-15页 |
2.1.2 形象商品化权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 第15-17页 |
2.1.3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确立 | 第17-19页 |
2.2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劳动成果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经济激励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消费者保护理论 | 第22-23页 |
2.3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性质 | 第23-29页 |
2.3.1 无形财产权说 | 第23-24页 |
2.3.2 知识产权说 | 第24-26页 |
2.3.3 新型人格权说 | 第26-29页 |
3 域外法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保护模式 | 第29-34页 |
3.1 美国——版权法模式 | 第29-30页 |
3.2 英国——仿冒之诉模式 | 第30-31页 |
3.3 德国——单一权利模式 | 第31-32页 |
3.4 日本——综合保护模式 | 第32-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4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保护的合理性 | 第34-41页 |
4.1 我国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保护现状 | 第34-38页 |
4.1.1 通过人格权进行保护及局限 | 第34-35页 |
4.1.2 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及局限 | 第35-37页 |
4.1.3 通过商标法进行保护及局限 | 第37-38页 |
4.2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保护及优势 | 第38-41页 |
4.2.1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 第38-39页 |
4.2.2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优势 | 第39-41页 |
5 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保护 | 第41-55页 |
5.1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不足 | 第41-43页 |
5.2 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保护的思考 | 第43-53页 |
5.2.1 明确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 第43-45页 |
5.2.2 规定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权利构成 | 第45-53页 |
5.3 扩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范围 | 第53页 |
5.4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 | 第53-55页 |
6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